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械手论文

两自由度气动并联机械手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0页
    1.1 并联机器人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并联机器人及关键技术综述第12-18页
        1.2.1 并联机器人介绍第12-15页
        1.2.2 并联机器人结构及相关技术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3 并联机器人运动控制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 课题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第18-20页
        1.3.1 课题研究意义第18-19页
        1.3.2 课题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2章 两自由度气动并联机械手系统设计第20-32页
    2.1 系统方案设计及硬件组成第20页
    2.2 两自由度气动并联机械手机械结构设计第20-22页
    2.3 气动并联机械手电/气回路组成第22-23页
    2.4 两自由度气动并联机械手硬件选型及设计第23-31页
        2.4.1 电压型位移传感器及信号采集电路第24-27页
        2.4.2 比例方向控制阀及驱动电路第27-29页
        2.4.3 电源电路第29-30页
        2.4.4 芯片电路及传输电路第30-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两自由度气动并联机械手运动学分析及仿真验证第32-42页
    3.1 两自由度并联机械手运动学分析第32-35页
        3.1.1 并联机械手的正解第32-33页
        3.1.2 并联机械手的逆解第33-34页
        3.1.3 并联机械手的奇异位置分析第34-35页
    3.2 两自由度并联机械手最优工作空间分析第35-37页
    3.3 两自由度并联机械手运动学模型仿真验证第37-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4章 气缸运动控制算法第42-54页
    4.1 控制算法选择第42页
    4.2 模糊控制器原理第42-43页
    4.3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第43-49页
        4.3.1 模糊控制器结构选择第43页
        4.3.2 变量模糊集定义第43-44页
        4.3.3 变量模糊化第44页
        4.3.4 变量隶属度函数定义第44-45页
        4.3.5 模糊控制规则表的建立第45-46页
        4.3.6 查询表的建立第46-49页
        4.3.7 系统控制量输出第49页
    4.4 模糊PID控制算法实现第49-50页
    4.5 多倾角下模糊PID与PID的控制效果第50-53页
    4.6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5章 两自由度并联机械手协调运动控制及实验结果第54-67页
    5.1 并联机械手协调运动控制第54-57页
        5.1.1 协调控制系统设计第54-56页
        5.1.2 协调控制器参数的影响第56-57页
    5.2 并联机械手运动轨迹规划及软件设计第57-61页
        5.2.1 运动轨迹规划第57-58页
        5.2.2 并联机械手软件设计第58-61页
    5.3 并联机械手运动控制实验第61-66页
        5.3.1 有、无协调控制器的运动控制实验第62页
        5.3.2 预定轨迹的运动实验第62-65页
        5.3.3 负载对运动效果的影响第65-66页
        5.3.4 示教轨迹运动控制实验第66页
    5.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总结与展望第67-69页
    总结第67-68页
    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第73-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液压四足机器人腿部运动优化
下一篇:基于位置的视觉伺服控制及目标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