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主线分合流与隧道及主线出入口的间距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46页 |
2.1 主线分合流的功能及定义 | 第18-20页 |
2.1.1 主线分合流的定义 | 第18页 |
2.1.2 主线分合流的功能 | 第18-20页 |
2.2 主线分合流的形式与分类 | 第20-29页 |
2.2.1 按构造形式分类 | 第21-24页 |
2.2.2 按车道数分类 | 第24-29页 |
2.3 主线分合流与隧道及主线出入口的间距定义及分析 | 第29-33页 |
2.3.1 隧道及出入口位于主线分流上游 | 第29-30页 |
2.3.2 隧道及出入口位于主线分流下游 | 第30-31页 |
2.3.3 隧道及出入口位于主线合流上游 | 第31-32页 |
2.3.4 隧道及出入口位于主线合流下游 | 第32-33页 |
2.4 主线分合流与隧道及主线出入口间距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45页 |
2.4.1 交通流特性 | 第33-36页 |
2.4.2 交通构成 | 第36-38页 |
2.4.3 主线分合流构造形式 | 第38-41页 |
2.4.4 主线车道数 | 第41-44页 |
2.4.5 交通标志的布设 | 第44页 |
2.4.6 隧道及主线出入口的特殊情况 | 第44页 |
2.4.7 经济及环境因素 | 第44-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主线分合流与隧道及主线出入口的最小间距模型 | 第46-90页 |
3.1 隧道出口与主线分流最小间距模型 | 第46-66页 |
3.1.1 隧道出口与主线分流距离分析 | 第46-47页 |
3.1.2 明适应距离 | 第47页 |
3.1.3 车辆加速距离 | 第47-49页 |
3.1.4 标志认读距离 | 第49-51页 |
3.1.5 车辆换道距离 | 第51-58页 |
3.1.6 安全确认距离 | 第58-59页 |
3.1.7 分流构造距离 | 第59-61页 |
3.1.8 大型车专用匝道对间距的影响 | 第61-62页 |
3.1.9 辅助车道对间距的影响 | 第62-63页 |
3.1.10 一般情况下隧道出口与主线分流最小间距 | 第63-64页 |
3.1.11 极限条件下隧道出口与主线分流的最小间距 | 第64-66页 |
3.2 主线出口与主线分流最小间距模型 | 第66-70页 |
3.2.1 主线出口与主线分流距离分析 | 第66页 |
3.2.2 一般情况下主线出口与主线分流最小间距 | 第66-67页 |
3.2.3 极限情况下主线出口与主线分流最小间距 | 第67-69页 |
3.2.4 极限情况下单向双车道高速公路主线出口与主线分流最小间距 | 第69-70页 |
3.3 主线入口与主线分流最小间距模型 | 第70-74页 |
3.3.1 主线入口与主线分流距离分析 | 第70-71页 |
3.3.2 入口加速段距离及渐变段距离 | 第71页 |
3.3.3 主线入口后车流重分布距离 | 第71-72页 |
3.3.4 一般情况下主线入口与主线分流的最小间距 | 第72-73页 |
3.3.5 极限情况下主线入口与主线分流的最小间距 | 第73-74页 |
3.3.6 极限情况下单向双车道高速公路主线入口与主线分流最小间距 | 第74页 |
3.4 主线分流与隧道入口最小间距模型 | 第74-76页 |
3.4.1 主线分流与隧道入口距离分析 | 第74-75页 |
3.4.2 隧道识别距离 | 第75页 |
3.4.3 车辆减速距离 | 第75-76页 |
3.4.4 主线分流与隧道入口最小间距 | 第76页 |
3.5 主线分流与主线出口最小间距模型 | 第76-77页 |
3.5.1 主线分流与主线出口距离分析 | 第76页 |
3.5.2 出口渐变段距离及出口减速段距离 | 第76-77页 |
3.5.3 主线分流与主线出口最小间距 | 第77页 |
3.6 隧道出口与主线合流最小间距模型 | 第77-79页 |
3.6.1 隧道出口与主线合流距离分析 | 第77-78页 |
3.6.2 一般情况下隧道出口与主线合流最小间距 | 第78页 |
3.6.3 极限情况下隧道出口与主线合流最小间距 | 第78-79页 |
3.7 主线入口与主线合流最小间距模型 | 第79-80页 |
3.7.1 主线入口与主线合流距离分析 | 第79页 |
3.7.2 一般情况下主线入口与主线合流最小间距 | 第79-80页 |
3.7.3 极限情况下主线入口与主线合流最小间距 | 第80页 |
3.8 主线合流与隧道入口最小间距模型 | 第80-84页 |
3.8.1 主线合流与隧道入口距离分析 | 第80-81页 |
3.8.2 主线合流构造距离 | 第81-82页 |
3.8.3 主线合流后车流重分布距离 | 第82页 |
3.8.4 一般情况下主线合流与隧道入口最小间距 | 第82-83页 |
3.8.5 极限情况下主线合流与隧道入口最小间距 | 第83-84页 |
3.9 主线合流与主线出口最小间距模型 | 第84-87页 |
3.9.1 主线合流与主线出口距离分析 | 第84-85页 |
3.9.2 一般情况下主线合流与主线出口最小间距 | 第85-86页 |
3.9.3 极限情况下主线合流与主线出口最小间距 | 第86-87页 |
3.10 主线合流与主线入口最小间距模型 | 第87-89页 |
3.10.1 主线合流与主线入口距离分析 | 第87页 |
3.10.2 一般情况下主线合流与主线入口最小间距 | 第87-88页 |
3.10.3 极限情况下主线合流与主线入口最小间距 | 第88-89页 |
3.11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四章 基于交通冲突的主线分合流与隧道及主线出入口最小间距验证 | 第90-101页 |
4.1 交通冲突技术 | 第90页 |
4.2 基于VISSIM的交通冲突技术 | 第90-93页 |
4.2.1 VISSIM仿真软件概述 | 第90-91页 |
4.2.2 VISSIM评价文件输出与数据统计 | 第91-93页 |
4.3 主线分合流与隧道及主线出入口最小间距的模糊聚类安全评价验证方法 | 第93-95页 |
4.3.1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93页 |
4.3.2 主线分合流与隧道及主线出入口最小间距评价验证模型 | 第93-95页 |
4.4 隧道出口与主线分流最小间距验证 | 第95-97页 |
4.4.1 仿真模型构建及参数标定 | 第95-96页 |
4.4.2 仿真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96-97页 |
4.5 主线合流与主线出口最小间距验证 | 第97-100页 |
4.5.1 仿真模型构建及参数标定 | 第97-98页 |
4.5.2 仿真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98-10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五章 主线分合流与隧道及主线出入口安全保障措施 | 第101-114页 |
5.1 主线分合流安全保障措施 | 第101-105页 |
5.1.1 交通流引导技术 | 第101-105页 |
5.1.2 防撞设施 | 第105页 |
5.2 隧道安全保障措施 | 第105-111页 |
5.2.1 隧道出入口安全保障措施 | 第105-108页 |
5.2.2 隧道与主线分合流极限间距路段预告标志设置 | 第108-111页 |
5.3 主线出入口与主线分合流小间距路段安全保障措施 | 第111-113页 |
5.3.1 连续出入口预告标志 | 第111-113页 |
5.3.2 设置辅助车道 | 第11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6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4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14-115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