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嵌入式技术的CAN总线多节点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 第11-14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CAN总线协议 | 第16-25页 |
2.1 CAN总线及其分层结构 | 第16-18页 |
2.1.1 CAN协议的特点 | 第16-17页 |
2.1.2 CAN协议的网络结构 | 第17-18页 |
2.2 CAN总线报文通信规则 | 第18-21页 |
2.2.1 CAN总线报文传输结构 | 第18-20页 |
2.2.2 仲裁与管理机制 | 第20-21页 |
2.3 CAN总线网络调度算法 | 第21-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TTCAN动态规划调度算法及其性能分析 | 第25-37页 |
3.1 基于时间触发的调度策略 | 第25-29页 |
3.1.1 现有的时间触发调度策略分析 | 第25-28页 |
3.1.2 动态规划算法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28-29页 |
3.2 TTCAN动态规划调度算法 | 第29-34页 |
3.2.1 系统矩阵的模型 | 第29-30页 |
3.2.2 系统矩阵的时间结构 | 第30-31页 |
3.2.3 矩阵周期的建立流程 | 第31-33页 |
3.2.4 随机信息在线调度策略 | 第33-34页 |
3.3 动态规划算法的最坏响应时间分析 | 第34-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CAN总线及其动态规划算法的仿真实验 | 第37-50页 |
4.1 仿真环境与有限状态机理论 | 第37-39页 |
4.1.1 仿真环境分析 | 第37-38页 |
4.1.2 有限状态机理论 | 第38-39页 |
4.2 CAN总线建模分析 | 第39-41页 |
4.2.1 动态建立系统矩阵周期 | 第39-40页 |
4.2.2 仿真模型的结构 | 第40-41页 |
4.3 TTCAN动态规划算法的仿真模型 | 第41-47页 |
4.3.1 CAN网络的母级模型 | 第42页 |
4.3.2 CAN网络的信道模型 | 第42-43页 |
4.3.3 系统矩阵的时间结构模型 | 第43-44页 |
4.3.4 仲裁机制的实现 | 第44-45页 |
4.3.5 矩阵周期模型 | 第45-46页 |
4.3.6 节点模型 | 第46-47页 |
4.4 动态规划算法的仿真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工程建立与协议实现 | 第50-67页 |
5.1 数据采集系统的功能分析 | 第50页 |
5.2 数据采集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第50-54页 |
5.2.1 嵌入式CAN网络通讯结构设计 | 第51-53页 |
5.2.2 上位机软件功能分析 | 第53-54页 |
5.3 CAN网络通信协议设计 | 第54-58页 |
5.3.1 报文标识符设计 | 第54-55页 |
5.3.2 动态规划算法的实现 | 第55-57页 |
5.3.3 通讯对象设计 | 第57-58页 |
5.4 CAN网络数据采集系统测试 | 第58-64页 |
5.4.1 采集系统设备参数 | 第59页 |
5.4.2 子节点软件设计 | 第59-61页 |
5.4.3 主节点软件设计 | 第61-63页 |
5.4.4 CAN网络数据采集系统运行效果 | 第63-64页 |
5.5 数据资源存储系统 | 第64-66页 |
5.5.1 数据库设计与访问 | 第64-65页 |
5.5.2 存储系统运行效果 | 第65-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 第72-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