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和问题提出 | 第8-16页 |
| ·创新自我效能感的涵义 | 第8-9页 |
| ·创新自我效能感已有研究特点 | 第9-10页 |
| ·创新自我效能感与一般自我效能和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 第10-11页 |
| ·创新自我效能感与创新支持行为和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 第11-13页 |
| ·创新自我效能感与状态焦虑和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 第13-15页 |
| ·研究假设 | 第15-16页 |
| ·研究一假设 | 第15页 |
| ·研究二假设 | 第15页 |
| ·研究三假设 | 第15页 |
| ·研究四假设 | 第15-16页 |
| 第二部分 量表修订 | 第16-25页 |
| ·研究程序 | 第16-17页 |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 ·研究被试 | 第16页 |
| ·测量工具 | 第16-17页 |
| ·施测程序 | 第17页 |
| ·主要分析方法 | 第17页 |
| ·统计软件 | 第17页 |
| ·预备研究 | 第17-18页 |
| ·教师创新支持行为量表的修订 | 第18-22页 |
| ·项目特征 | 第18页 |
| ·因素分析 | 第18-19页 |
| ·因子命名 | 第19-21页 |
|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21页 |
| ·信度分析 | 第21页 |
| ·预测效度 | 第21-22页 |
| ·创新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修订 | 第22-25页 |
| ·项目特征和信度 | 第22-23页 |
| ·效度 | 第23-25页 |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的程序 | 第25-28页 |
| ·研究被试 | 第25页 |
| ·研究工具 | 第25页 |
| ·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量表 | 第25页 |
|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 第25页 |
| ·教师创新支持行为量表 | 第25页 |
| ·状态焦虑量表 | 第25页 |
| ·托兰斯言语创造性思维测验 | 第25页 |
| ·施测程序 | 第25-26页 |
| ·主要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 ·中介效应检验 | 第26页 |
| ·调节变量检验 | 第26-27页 |
| ·统计软件 | 第27-28页 |
| 第四部分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 第28-48页 |
| ·研究一 初中生创新自我效能感发展特点 | 第28-31页 |
| ·统计结果 | 第28-29页 |
| ·分析讨论 | 第29-31页 |
| ·研究二 创新自我效能感与一般自我效能和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 第31-37页 |
| ·统计结果 | 第31-35页 |
| ·分析讨论 | 第35-37页 |
| ·结论 | 第37页 |
| ·研究三 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创新支持行为和创造性思维间的作用 | 第37-42页 |
| ·统计结果 | 第37-40页 |
| ·分析讨论 | 第40-42页 |
| ·结论 | 第42页 |
| ·研究四 创新自我效能感在状态焦虑和创造性思维间的作用 | 第42-48页 |
| ·统计结果 | 第42-45页 |
| ·分析讨论 | 第45-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48-50页 |
| ·研究结论 | 第48-49页 |
| ·研究一结论 | 第48页 |
| ·研究二结论 | 第48页 |
| ·研究三结论 | 第48页 |
| ·研究四结论 | 第48页 |
| ·总结论 | 第48-49页 |
| ·研究的局限性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 附录 | 第56-59页 |
| 附录1 状态——特质焦虑量表 | 第56页 |
| 附录2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 第56-57页 |
| 附录3 教师创新支持行为量表 | 第57页 |
| 附录4 和创新自我效能感量表 | 第57页 |
| 附录5 托兰斯言语创造性思维测验(样例) | 第57-59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