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7-18页 |
1 绪论 | 第18-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3 论文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2 研究文献综述 | 第23-32页 |
2.1 通勤时间及主观通勤时间界点 | 第23-27页 |
2.1.1 通勤时间与时间分配和活动参与 | 第23-25页 |
2.1.2 通勤时间与通勤满意度/幸福感 | 第25-26页 |
2.1.3 出行者的主观通勤时间界点 | 第26-27页 |
2.2 通勤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1页 |
2.2.1 职住空间关系对通勤时间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2 出行者社会经济和人口属性对通勤时间的影响 | 第28-31页 |
2.3 评述和总结 | 第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城市居民的通勤时间容忍界点研究 | 第32-55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通勤时间容忍界点的基本概念 | 第32-33页 |
3.3 数据采集 | 第33-37页 |
3.4 通勤时间容忍界点的分布及群体性差异 | 第37-44页 |
3.4.1 总体分布特征 | 第37-40页 |
3.4.2 群体性差异 | 第40-44页 |
3.5 基于序次Logit模型的通勤容忍界点的影响因素 | 第44-53页 |
3.5.1 序次Logit模型 | 第44-47页 |
3.5.2 模型构建 | 第47-48页 |
3.5.3 模型估计结果 | 第48-52页 |
3.5.4 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52-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4 城市居民的理想通勤时间界点研究 | 第55-81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理想通勤时间的分布及群体性差异 | 第55-62页 |
4.2.1 总体分布特征 | 第55-57页 |
4.2.2 群体性差异 | 第57-62页 |
4.3 基于序次Logit模型的理想通勤时间的影响因素 | 第62-68页 |
4.3.1 模型构建 | 第62-63页 |
4.3.2 模型结果与分析 | 第63-68页 |
4.4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理想通勤时间的影响机理 | 第68-79页 |
4.4.1 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第68-71页 |
4.4.2 模型的构建 | 第71-73页 |
4.4.3 模型结果、影响效应及路径分析 | 第73-78页 |
4.4.4 与序次Logit模型的比较 | 第78-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5 长时通勤的影响因素及长时通勤者的主观通勤时间界点 | 第81-98页 |
5.1 引言 | 第81页 |
5.2 基于BL模型的长时通勤的影响因素 | 第81-85页 |
5.2.1 模型的构建 | 第81-83页 |
5.2.2 模型结果分析 | 第83-85页 |
5.3 长时通勤者的主观通勤时间界点 | 第85-97页 |
5.3.1 研究方法 | 第85-88页 |
5.3.2 长时通勤者的通勤时间容忍界点 | 第88-92页 |
5.3.3 长时通勤者的理想通勤时间 | 第92-9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6 基于理想和实际通勤时间匹配的职住空间失调研究 | 第98-120页 |
6.1 引言 | 第98页 |
6.2 基于理想和实际通勤时间匹配的职住空间失调的基本概念 | 第98-99页 |
6.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99-101页 |
6.4 职住空间失调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01-115页 |
6.4.1 模型构建 | 第101-102页 |
6.4.2 模型结果与分析 | 第102-105页 |
6.4.3 基于出行方式和居住区位分组数据的建模和讨论 | 第105-115页 |
6.5 职住空间失调对通勤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 | 第115-119页 |
6.5.1 研究方法 | 第115-116页 |
6.5.2 结果分析 | 第116-11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3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20-121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21-122页 |
7.3 研究工作展望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1页 |
附录 | 第131-1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作者简介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