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9页 |
1.2 国内外关于衬砌空洞的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含衬砌背后空洞的隧道结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隧道结构关于列车振动荷载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混凝凝土损伤力学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 第14-15页 |
1.4 本文研究思路及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第2章 高铁隧道结构衬砌状态现场检测 | 第18-35页 |
2.1 隧道衬砌检测方式及安全等级评定 | 第18-23页 |
2.1.1 隧道检测方法及技术 | 第18-21页 |
2.1.2 隧道病害等级评定 | 第21-23页 |
2.2 隧道结构检测大数据 | 第23-29页 |
2.2.1 衬砌内含有空洞统计结果 | 第23-27页 |
2.2.2 衬砌背后空洞统计结果 | 第27-29页 |
2.3 现场衬砌结构列车振动荷载检测 | 第29-34页 |
2.3.1 检测基本条件 | 第29-30页 |
2.3.2 现场衬砌结构关于列车振动荷载检测结果分析 | 第30-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隧道衬砌结构损伤模型建立 | 第35-49页 |
3.1 损伤力学研究 | 第35页 |
3.2 混凝土损伤理论 | 第35-40页 |
3.2.1 基本概念 | 第35-36页 |
3.2.2 基本假定 | 第36-37页 |
3.2.3 损伤本构 | 第37-40页 |
3.3 模型建立 | 第40-44页 |
3.3.1 自定义材料性能 | 第40-41页 |
3.3.2 UMAT关于自定义材料定义子程序 | 第41-44页 |
3.4 有限元计算模型确定 | 第44-49页 |
3.4.1 隧道结构模型选择 | 第44-45页 |
3.4.2 隧道结构模型边界条件选择 | 第45-46页 |
3.4.3 模型及计算步骤设定 | 第46页 |
3.4.4 列车振动荷载 | 第46-49页 |
第4章 隧道衬砌内含有空洞动力响应分析 | 第49-71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衬砌内含有空洞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49-52页 |
4.3 在拱顶位置处存在衬砌内含有空洞 | 第52-67页 |
4.3.1 在拱顶位置处存在衬砌内含有空洞 | 第52-57页 |
4.3.2 在拱腰位置处存在衬砌内空洞 | 第57-62页 |
4.3.3 在边墙位置处存在衬砌内含有空洞 | 第62-67页 |
4.4 衬砌不同位置存在衬砌内含有空洞 | 第67-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71页 |
第5章 隧道衬砌背后空洞动力响应分析 | 第71-79页 |
5.1 引言 | 第71-72页 |
5.2 衬砌背后空洞不同位置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72-78页 |
5.2.1 衬砌背后空洞位于拱顶部位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72-74页 |
5.2.2 衬砌背后空洞位于拱腰部位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74-76页 |
5.2.3 衬砌背后空洞位于边墙部位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76-7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79-80页 |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学术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