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表目次 | 第16-19页 |
图目次 | 第19-20页 |
引言 | 第20-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21-2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21-23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23-24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主要变量 | 第26-28页 |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26-28页 |
二、主要变量简介 | 第28页 |
第四节 预期的主要创新点 | 第28-29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结构安排 | 第29-3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9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三、研究结构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33-75页 |
第一节 心理契约 | 第33-52页 |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 | 第33-38页 |
二、心理契约的理论基础 | 第38-41页 |
三、心理契约的内容 | 第41-43页 |
四、心理契约的维度 | 第43-49页 |
五、心理契约的测量 | 第49-50页 |
六、员工心理契约与相关变量的研究概述 | 第50-51页 |
七、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51-52页 |
八、文献评述与小结 | 第52页 |
第二节 工作倦怠 | 第52-69页 |
一、工作倦怠的起源与演进 | 第53-55页 |
二、工作倦怠的概念 | 第55-57页 |
三、工作倦怠的模型 | 第57-59页 |
四、工作倦怠的实证 | 第59-65页 |
五、工作倦怠的测量 | 第65-68页 |
六、文献评述与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三节 员工心理契约、工作情境与工作倦怠关系 | 第69-75页 |
一、员工心理契约与工作情境相关研究回顾 | 第69-70页 |
二、员工心理契约与工作倦怠相关研究回顾 | 第70-71页 |
三、工作情境与工作倦怠相关研究回顾 | 第71-73页 |
四、员工心理契约、工作情境与工作倦怠相关研究回顾 | 第73页 |
五、心理契约、工作情境和工作倦怠三者间相关研究小结 | 第73-75页 |
第三章 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 | 第75-87页 |
第一节 研究框架及研究内容 | 第75-82页 |
一、研究框架和总体构思 | 第75-76页 |
二、各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 第76-79页 |
三、研究假设 | 第79-82页 |
第二节 实证研究设计 | 第82-87页 |
一、研究范围与抽样设计 | 第82-83页 |
二、研究工具 | 第83-85页 |
三、数据统计分析工具与方法 | 第85-87页 |
第四章 量表形成及小样本测试 | 第87-99页 |
第一节 问卷设计的原则与过程 | 第87-89页 |
第二节 小样本测试的标准与程序 | 第89-91页 |
第三节 心理契约量表的确定 | 第91-94页 |
一、初试量表的来源 | 第91-92页 |
二、量表题项的修正过程 | 第92-94页 |
第四节 工作情境量表的确定 | 第94-98页 |
一、初试量表的来源 | 第94-96页 |
二、量表题项的修正过程 | 第96-98页 |
第五节 工作倦怠量表的确定 | 第98页 |
一、初试量表的来源 | 第98页 |
二、量表题项的修正过程 | 第98页 |
第六节 小结 | 第98-99页 |
第五章 大样本数据分析与研究 | 第99-129页 |
第一节 样本回收情况和数据分布 | 第99-102页 |
一、样本回收情况 | 第99页 |
二、样本数据分布 | 第99-102页 |
第二节 大样本问卷信效度检验 | 第102-111页 |
一、同质性检验 | 第102-103页 |
二、心理契约量表信效度检验 | 第103-106页 |
三、工作情境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第106-109页 |
四、工作倦怠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第109-111页 |
第三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11-113页 |
一、心理契约 | 第111-112页 |
二、工作情境 | 第112页 |
三、工作倦怠 | 第112-113页 |
四、小结 | 第113页 |
第四节 相关分析 | 第113-114页 |
第五节 回归分析 | 第114-118页 |
一、销售人员心理契约对工作倦怠的回归分析 | 第114-116页 |
二、工作情境对工作倦怠的回归分析 | 第116-118页 |
第六节 工作情境的调节效果分析 | 第118-120页 |
第七节 样本特性对研究变量的方差分析 | 第120-125页 |
一、年龄的方差分析 | 第120页 |
二、性别的方差分析 | 第120-121页 |
三、学历的方差分析 | 第121-122页 |
四、司龄的方差分析 | 第122页 |
五、工龄的方差分析 | 第122-124页 |
六、职位的方差分析 | 第124页 |
七、组织性质的方差分析 | 第124-125页 |
第八节 实证研究小结 | 第125-129页 |
一、理论模型的实证检验小结 | 第125-126页 |
二、个人变量对心理契约、工作情境和工作倦怠的影响小结 | 第126-127页 |
三、对假设的验证结果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29-146页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129-134页 |
一、员工心理契约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工作倦怠 | 第129页 |
二、工作情境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工作倦怠 | 第129-130页 |
三、工作情境因素具有调节作用 | 第130-131页 |
四、员工心理契约在个体变量上存在部分显著差异 | 第131-132页 |
五、工作情境在个体变量上存在部分显著差异 | 第132-133页 |
六、工作倦怠在个体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 第133-134页 |
第二节 研究发现和政策建议 | 第134-144页 |
一、一般销售人员职业周期管理模型 | 第134-138页 |
二、基于销售管理者的心理契约建设 | 第138-139页 |
三、基于不同性质企业的销售人员心理契约建设 | 第139-142页 |
四、销售人员工作倦怠管理的政策建议 | 第142-143页 |
五、基于工作情境的心理契约建设和工作倦怠管理 | 第143-144页 |
第三节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144-146页 |
一、研究局限 | 第144页 |
二、未来研究展望 | 第144-146页 |
附录:销售人员心理契约与工作倦怠关系研究问卷调查 | 第146-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72页 |
后记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