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3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5-28页 |
(一)关于日本教师资格制度特征的研究 | 第16-19页 |
(二)关于教师资格制度内容和过程的研究 | 第19-23页 |
(三)关于教师培养制度与教师资格制度关系研究 | 第23-25页 |
(四)从国别比较角度研究教师资格制度 | 第25-27页 |
(五)简要的评述 | 第27-28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28-29页 |
(一)教师资格制度 | 第28页 |
(二)制度有效性 | 第28页 |
(三)制度变迁 | 第28-29页 |
四、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 | 第29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29页 |
(二)研究目标 | 第29页 |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29-31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第一章 教师资格制度有效性问题分析框架的建立 | 第31-47页 |
一、作为制度有效性研究理论基础的新制度主义政治学 | 第31-37页 |
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视域下的制度有效性理论 | 第37-43页 |
三、制度有效性理论应用于教师资格制度研究的适切性 | 第43-47页 |
(一)必要性 | 第43-44页 |
(二)可能性 | 第44页 |
(三)分析框架 | 第44-47页 |
第二章 教育集权化背景下的教师资格制度(1868—1945年) | 第47-70页 |
一、战前教师资格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 第47-56页 |
(一)教师资格制度的创设 | 第47-50页 |
(二)教师资格制度的整备 | 第50-53页 |
(三)教师资格制度的确立 | 第53-56页 |
二、战前教师资格制度的理解和执行 | 第56-63页 |
(一)教师资格制度创设阶段的制度有效性 | 第56-58页 |
(二)教师资格制度整备阶段的制度有效性 | 第58-61页 |
(三)教师资格制度确立阶段的制度有效性 | 第61-63页 |
三、战前教师资格制度有效性的成因分析 | 第63-70页 |
(一)战前政治体制的影响 | 第63页 |
(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 第63-64页 |
(三)教师培养机构发展的影响 | 第64-65页 |
(四)理念层面的教师像带来的影响 | 第65-66页 |
(五)教师供给来源带来的影响 | 第66-70页 |
第三章 教育民主化背景下的教师资格制度(1946—1970年) | 第70-87页 |
一、教师资格制度的过渡、重建与发展 | 第70-75页 |
(一)战前教师资格制度的过渡 | 第71-72页 |
(二)战后教师资格制度的重建与发展 | 第72-75页 |
二、战后至六十年代末教师资格制度的理解和执行 | 第75-83页 |
(一)不同利益相关者在《教职员许可法》形成过程中的博弈 | 第75-79页 |
(二)不同利益相关者在教师资格制度发展过程的行为一致性 | 第79-83页 |
三、战后至六十年代末教师资格制度有效性的成因分析 | 第83-87页 |
(一)理想教师像与既得权益者的矛盾 | 第83-84页 |
(二)“在大学培养教师”的理念与现实 | 第84-85页 |
(三)“资格证书授予的开放制”理想与现状 | 第85-87页 |
第四章 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终身化背景下的教师资格制度(1971—2006年) | 第87-106页 |
一、七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期教师资格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 第87-92页 |
(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日本教师资格制度的发展 | 第87-89页 |
(二)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期日本教师资格制度的改革 | 第89-92页 |
二、七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期教师资格制度的理解和执行 | 第92-100页 |
(一)1988年新证书法形成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 | 第92-97页 |
(二)新证书法实施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制度的执行情况 | 第97-100页 |
三、七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期教师资格制度有效性的成因分析 | 第100-106页 |
(一)学校教育现实的压力与教师资格制度理念的失守 | 第100-101页 |
(二)教师培养改革的滞后与水平不高 | 第101-103页 |
(三)与教师培养、录用、研修制度改革的失调 | 第103-106页 |
第五章 2007年以后的教师资格制度 | 第106-121页 |
一、教师资格更新制度的形成与确立 | 第106-108页 |
二、教师资格更新制度的理解和执行 | 第108-116页 |
(一)教师资格更新制度形成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 | 第108-112页 |
(二)不同利益相关者对教师资格更新制度的执行情况 | 第112-116页 |
三、教师资格更新制有效性的成因分析 | 第116-121页 |
(一)政权变更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 第116-118页 |
(二)与教师研修体制的不协调 | 第118-121页 |
结语 | 第121-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5页 |
后记 | 第135-136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