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意义与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1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2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0-13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存在问题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通识教育和人文课程概述 | 第15-23页 |
2.1 通识教育的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2.1.1 全面发展的通识观 | 第16-17页 |
2.1.2 文化发展的通识观 | 第17-18页 |
2.2 人文课程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 第18-20页 |
2.2.1 人文课程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8-19页 |
2.2.2 人文课程是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 | 第19页 |
2.2.3 人文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 | 第19-20页 |
2.3 人文课程对理工科院校的重要作用 | 第20-23页 |
2.3.1 人文课程是完善理工科院校课程体系的必要措施 | 第20-21页 |
2.3.2 人文课程是提升理工科院校人文素养的有力保障 | 第21页 |
2.3.3 人文课程是实现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 第21-23页 |
第3章 理工科院校中人文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30页 |
3.1 理工科院校人文课程的现状 | 第23-25页 |
3.1.1 人文课程普遍开设 | 第23-24页 |
3.1.2 人文课程设置因校而异 | 第24页 |
3.1.3 人文课程多为自由选修 | 第24-25页 |
3.2 理工科院校人文课程存在的问题 | 第25-30页 |
3.2.1 缺乏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 | 第25-26页 |
3.2.2 没有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 | 第26-27页 |
3.2.3 人文课程水平参差不齐 | 第27-28页 |
3.2.4 缺乏行之有效的系统管理 | 第28-30页 |
第4章 理工科院校人文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0-37页 |
4.1 历史的原因 | 第30-32页 |
4.1.1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的教育措施 | 第30页 |
4.1.2 建国初期的院系调整 | 第30-31页 |
4.1.3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 第31-32页 |
4.2 现实的原因 | 第32-34页 |
4.2.1 经济因素对人文课程的制约 | 第32页 |
4.2.2 社会因素对人文课程的制约 | 第32-33页 |
4.2.3 政治因素对人文课程的制约 | 第33-34页 |
4.2.4 文化因素对人文课程的制约 | 第34页 |
4.3 理工科院校自身的原因 | 第34-37页 |
4.3.1 学科专业结构的不合理 | 第34-35页 |
4.3.2 人文课程师资力量的匮乏 | 第35页 |
4.3.3 学生对课程认识的局限性 | 第35-36页 |
4.3.4 学校管理的局限性 | 第36-37页 |
第5章 完善理工科院校人文课程设置的具体措施 | 第37-47页 |
5.1 人文课程设置的原则 | 第37-38页 |
5.1.1 基础性原则 | 第37页 |
5.1.2 优化配置原则 | 第37-38页 |
5.1.3 整合性原则 | 第38页 |
5.2 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 第38-42页 |
5.2.1 人文课程目标设定 | 第38页 |
5.2.2 人文课程内容选择 | 第38-40页 |
5.2.3 人文课程模式设置 | 第40-41页 |
5.2.4 人文课程教学方法 | 第41-42页 |
5.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 第42-44页 |
5.3.1 壮大人文教师队伍 | 第43页 |
5.3.2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 第43-44页 |
5.4 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 | 第44-47页 |
5.4.1 科学的课程管理制度 | 第44页 |
5.4.2 规范的学分管理制度 | 第44-45页 |
5.4.3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 第45-47页 |
第6章 总结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个人简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