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大学教师学术人格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三、主要目标与整体框架 | 第14-16页 |
(一)主要目标 | 第14页 |
(二)整体框架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6-21页 |
一、大学教师 | 第16-17页 |
二、学术与学术研究 | 第17-19页 |
三、人格与学术人格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西方主要学术人格思想梳理 | 第21-35页 |
一、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的学术人格思想 | 第21-24页 |
(一)学者的使命 | 第22页 |
(二)对真理的追求 | 第22页 |
(三)道德的楷模 | 第22-23页 |
(四)独立自主的自由精神 | 第23-24页 |
(五)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 第24页 |
二、约翰·亨利·纽曼的学术人格思想 | 第24-27页 |
(一)自由教育与理智的培育 | 第24-25页 |
(二)“为知识而知识” | 第25-27页 |
三、马克斯·韦伯的学术人格思想 | 第27-31页 |
(一)学术热情与学术灵感 | 第27页 |
(二)学术专一与学术超越 | 第27-28页 |
(三)“为学术而学术” | 第28页 |
(四)学术自由 | 第28-29页 |
(五)学术中立 | 第29-31页 |
四、德里克·博克的学术人格思想 | 第31-35页 |
(一)学术自由 | 第31-32页 |
(二)学术道德 | 第32-33页 |
(三)学术责任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学术人格的基本规定与价值 | 第35-51页 |
一、学术人格的基本规定 | 第35-47页 |
(一)学术自由 | 第35-38页 |
(二)学术忠诚 | 第38-40页 |
(三)学术中立 | 第40-42页 |
(四)学术责任 | 第42-44页 |
(五)“为学术而学术” | 第44-47页 |
二、学术人格的基本价值 | 第47-51页 |
(一)学术人格与知识进步 | 第47页 |
(二)学术人格与学术道德 | 第47-48页 |
(三)学术人格与学术环境 | 第48-49页 |
(四)学术人格与大学发展 | 第49-50页 |
(五)学术人格与人类文明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大学教师学术人格状况 | 第51-69页 |
一、当代中国大学教师积极的学术人格 | 第51-56页 |
(一)当代中国大学教师积极学术人格的表现 | 第51-53页 |
(二)当代中国大学教师积极学术人格的形成原因 | 第53-55页 |
(三)学术人格与学术业绩 | 第55-56页 |
二、当代中国大学教师消极的学术人格 | 第56-69页 |
(一)当代中国大学教师消极学术人格的表现 | 第56-61页 |
(二)当代中国大学教师消极学术人格造成的后果 | 第61-65页 |
(三)导致当代中国大学教师消极学术人格的原因 | 第65-69页 |
第五章 当代中国大学教师学术人格提升路径 | 第69-76页 |
一、营造自由而严谨的学术氛围 | 第69-70页 |
二、倡导大学教师自我反思与提升 | 第70页 |
三、健全学术立法 | 第70-73页 |
四、改革学术考核机制 | 第73-76页 |
结语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