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食油假单胞菌DT4降解四氢呋喃的分子机制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符号与缩略语说明第14-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30页
    1.1 四氢呋喃简介第15-18页
        1.1.1 四氢呋喃的性质第15-16页
        1.1.2 国内外四氢呋喃的生产和应用第16-18页
    1.2 四氢呋喃对环境的污染及其危害第18-19页
        1.2.1 四氢呋喃对环境的影响第18页
        1.2.2 四氢呋喃的毒性探究第18-19页
    1.3 国内外对环境中四氢呋喃去除的研究进展及方法第19-22页
        1.3.1 环境中四氢呋喃去除的研究第19-20页
        1.3.2 四氢呋喃的物理去除方法及其效果第20-21页
        1.3.3 四氢呋喃的化学去除方法及其效果第21-22页
    1.4 微生物降解四氢呋喃的研究现状及其降解代谢研究第22-28页
        1.4.1 微生物降解四氢呋喃的降解特性第22-26页
            1.4.1.1 THF的厌氧降解研究第22-23页
            1.4.1.2 THF的好氧降解第23-26页
        1.4.2 四氢呋喃降解途径的研究进展第26-28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其主要内容第28-30页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8-29页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9-30页
第二章 四氢呋喃降解菌DT4质粒的消除及其特性研究第30-39页
    2.1 引言第30-31页
    2.2 实验材料第31-32页
        2.2.1 试剂和所用仪器第31-32页
        2.2.2 培养基第32页
    2.3 实验方法第32-34页
        2.3.1 菌株DT4的活化及其质粒检测方法:第32页
        2.3.2 提取质粒第32-33页
        2.3.3 菌株DT4质粒的消除第33页
        2.3.4 变温培养经消除剂处理过的菌株DT4第33-34页
        2.3.5 菌株DT4消除质粒后对THF的降解研究第34页
        2.3.6 质粒消除后菌株DT4对抗生素的抗性研究第34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34-38页
        2.4.1 质粒的检测及其验证第34-35页
        2.4.2 质粒消除的最佳条件和消除效果第35-37页
        2.4.3 质粒消除后的菌株DT4对THF的降解研究第37页
        2.4.4 质粒消除后的菌株DT4对抗生素的抗性研究第37-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Pseudomonas oleovorans DT4全基因组测序及功能注释分析第39-55页
    3.1 引言第39-40页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0-44页
        3.2.1 菌株、试剂与培养基第40页
        3.2.2 基因组DNA提取第40页
        3.2.3 全基因组序列上机文库的构建第40-41页
        3.2.4 基因组序列的组装第41-43页
        3.2.5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3-44页
            3.2.5.1 基因预测第43页
            3.2.5.2 ncRNA预测第43页
            3.2.5.3 基因功能注释第43-44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4-54页
        3.3.1 菌株DT4基因组DNA提取第44页
        3.3.2 测序数据与基因组拼接第44-45页
            3.3.2.1 测序数据量第44-45页
            3.3.2.2 基因组序列的组装第45页
        3.3.3 菌株DT4基因组注释第45-54页
            3.3.3.1 预测基因结果第46页
            3.3.3.2 Non-coding ribonucleic acid(ncRNA)的预测结果第46-48页
            3.3.3.3 基因功能注释结果第48-49页
            3.3.3.4 COG功能分类第49-51页
            3.3.3.5 GO分类第51-52页
            3.3.3.6 KEGG通路第52-53页
            3.3.3.7 THF降解代谢相关基因分析第53-54页
    3.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转座子突变文库的构建和突变株的筛选第55-65页
    4.1 引言第55-56页
    4.2 实验材料第56页
        4.2.1 菌株和质粒第56页
        4.2.2 试剂、实验仪器及培养基第56页
    4.3 实验方法第56-61页
        4.3.1 菌株的培养第56-57页
        4.3.2 转座子随机插入突变第57-58页
        4.3.3 四氢呋喃降解失活突变株的选育第58-59页
        4.3.4 转座子上特异性标签的PCR验证第59-60页
        4.3.5 四氢呋喃降解失活突变株降解种子液的制备第60-61页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1-64页
        4.4.1 菌株DT4转座子突变的最适条件第61-62页
        4.4.2 菌株DT4转座突变的效率第62-64页
        4.4.3 代表性突变菌株的表型分析第64页
    4.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四氢呋喃相关降解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鉴定第65-77页
    5.1 引言第65页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65-72页
        5.2.1 试剂与培养基第65页
        5.2.2 菌株、质粒以及实验仪器第65-66页
        5.2.3 菌株活化培养第66页
        5.2.4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第66-67页
        5.2.5 SEFA-PCR法克隆突变基因第67-70页
            5.2.5.1 引物设计方案第67页
            5.2.5.2 SEFA-PCR反应体系与运行程序第67-70页
        5.2.6 克隆基因序列的测定、组装和分析第70页
        5.2.7 orfB基因的功能互补第70-72页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2-76页
        5.3.1 SEFA-PCR法克隆突变基因第72页
        5.3.2 克隆基因片段的测序、组装和分析第72-74页
        5.3.3 orfB基因的功能回补第74-76页
    5.4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六章 论文总结第77-79页
    6.1 研究结论第77-78页
    6.2 创新点第78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5页
致谢第85-86页
作者简介第86-87页
    1 作者简介第86页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6-87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分类数据的子空间聚类算法研究
下一篇:当代中国大学教师学术人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