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1.1 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10页 |
1.1.2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 庆阳及庆阳方言 | 第11-13页 |
1.2.1 庆阳市地理概况 | 第11-12页 |
1.2.2 庆阳方言概况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对相关现象的研究 | 第13-18页 |
1.3.1 趋向动词虚化的相关文献 | 第14-16页 |
1.3.2 趋向动词虚化成因的相关文献 | 第16页 |
1.3.3 汉语方言中兼具多种体意义的体标记的相关文献 | 第16-17页 |
1.3.4 对上述文献基本观点的归纳及评述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理论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4.1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2 本文的写作方案 | 第18页 |
1.5 本文的语料来源 | 第18-19页 |
1.5.1 庆阳方言的语料 | 第18-19页 |
1.5.2 其他方言的语料 | 第19页 |
1.6 与本文相关的几点说明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体标记“下”的标记特点 | 第21-36页 |
2.1 体及体标记 | 第21-23页 |
2.1.1 本文对体的界定 | 第21-22页 |
2.1.2 本文对体标记的界定 | 第22-23页 |
2.2 体标记“下”所标记的体意义 | 第23-32页 |
2.2.1 标记实现体 | 第24-27页 |
2.2.2 标记结束体 | 第27-29页 |
2.2.3 标记静态持续体 | 第29-32页 |
2.3 体标记“下”的词性及与补语“下”的区别 | 第32-35页 |
2.3.1 体标记“下”的词性界定 | 第32-33页 |
2.3.2 体标记“下”和充当补语的“下”的区别 | 第33-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体标记“下”的互补分布特点 | 第36-49页 |
3.1 体标记“下”对前接谓语的不同选择 | 第36-40页 |
3.1.1 实现体标记“下1”对前接谓语的选择 | 第36-37页 |
3.1.2 结束体标记“下2”对前接谓语的选择 | 第37-38页 |
3.1.3 静态持续体标记“下3”对前接谓语的选择 | 第38-40页 |
3.2 体标记“下”对数量补语的不同选择 | 第40-41页 |
3.3 体标记“下”对句末语气词的不同选择 | 第41页 |
3.4 其他辅助区分条件 | 第41-48页 |
3.4.1 体标记“下”对时间状语的不同选择 | 第41-43页 |
3.4.2 体标记“下”出现的句式、句型和句类 | 第43-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庆阳方言的“下”是一标多义的泛体标记 | 第49-61页 |
4.1 何为一标多义的泛体标记 | 第49页 |
4.2 “下”具有一标多义的泛体标记属性 | 第49-51页 |
4.3 “下”为何会具有一标多义的泛体标记属性 | 第51-55页 |
4.4 泛体标记“下”形成机制的认知图式分析 | 第55-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泛体标记是汉语方言中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 | 第61-74页 |
5.1 其他汉语方言中的泛体标记“下” | 第61-64页 |
5.2 汉语方言的其他泛体标记 | 第64-70页 |
5.3 汉语方言泛体标记“多义”现象的认知解释 | 第70-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4-77页 |
6.1 全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 第74-75页 |
6.2 余论 | 第75-76页 |
6.3 文章的创新和不足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后记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