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6页 |
1.1 选题来源 | 第12页 |
1.2 芸豆的概述 | 第12页 |
1.3 芸豆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3.1 芸豆在食品中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2 芸豆在药理中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4 芸豆淀粉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5 立题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6 课题创新内容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1.6.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6.2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芸豆与大米共煮同熟工艺的研究 | 第16-27页 |
2.1 材料 | 第16页 |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16页 |
2.1.2 试验仪器 | 第1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6-19页 |
2.2.1 糊化度的测定方法 | 第16-17页 |
2.2.2 水分含量的测定 | 第17页 |
2.2.3 紫花芸豆与大米共煮同熟工艺的研究 | 第17-18页 |
2.2.3.1 PB试验 | 第17-18页 |
2.2.3.2 响应面试验 | 第18页 |
2.2.4 黑芸豆与大米共煮同熟工艺的研究 | 第18页 |
2.2.5 白芸豆与大米共煮同熟工艺的研究 | 第18-19页 |
2.2.6 数据分析 | 第1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19-26页 |
2.3.1 糊化度的计算方法 | 第19页 |
2.3.2 紫花芸豆与大米共煮同熟工艺的研究结果 | 第19-23页 |
2.3.2.1 PB试验结果 | 第19-21页 |
2.3.2.2 响应面试验结果 | 第21-23页 |
2.3.3 黑芸豆与大米共煮同熟工艺的研究结果 | 第23-24页 |
2.3.4 白芸豆与大米共煮同熟工艺的研究结果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原料芸豆与速熟芸豆理化性质的比较分析 | 第27-34页 |
3.1 材料与设备 | 第27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3.1.2 试验试剂 | 第27页 |
3.1.3 试验仪器 | 第27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3.2.1 三种芸豆预熟化处理前后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 第27页 |
3.2.2 三种芸豆预熟化处理前后与大米共煮后质构特性分析 | 第27页 |
3.2.3 三种芸豆预熟化处理前后色度分析 | 第27-28页 |
3.2.4 数据分析 | 第2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3.3.1 三种芸豆预熟化处理前后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 第28-29页 |
3.3.1.1 紫花芸豆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 第28页 |
3.3.1.2 黑芸豆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 第28页 |
3.3.1.3 白芸豆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 第28-29页 |
3.3.2 三种芸豆与大米共煮后质构特性分析 | 第29-30页 |
3.3.2.1 紫花芸豆质构特性分析 | 第29页 |
3.3.2.2 黑芸豆质构特性分析 | 第29-30页 |
3.3.2.3 白芸豆质构特性分析 | 第30页 |
3.3.3 三种芸豆预熟化处理前后色度分析 | 第30-33页 |
3.3.3.1 紫花芸豆色度分析 | 第31页 |
3.3.3.2 黑芸豆色度分析 | 第31-32页 |
3.3.3.3 白芸豆色度分析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原料芸豆与预熟化芸豆淀粉的性质研究 | 第34-60页 |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34页 |
4.1.1 材料与试剂 | 第34页 |
4.1.2 试验仪器 | 第34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34-36页 |
4.2.1 芸豆淀粉的制备 | 第34-35页 |
4.2.2 偏光十字 | 第35页 |
4.2.3 SEM | 第35页 |
4.2.4 酶解力及直链、抗性淀粉相对含量的测定 | 第35页 |
4.2.5 淀粉-碘复合物可见光吸收光谱扫描 | 第35页 |
4.2.6 X衍射 | 第35-36页 |
4.2.7 SAXS | 第36页 |
4.2.8 FT-IR | 第36页 |
4.2.9 DSC | 第3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6-58页 |
4.3.1 紫花芸豆淀粉性质的研究 | 第36-44页 |
4.3.1.1 偏光十字 | 第36-37页 |
4.3.1.2 SEM | 第37-38页 |
4.3.1.3 酶解力及直链、抗性淀粉相对含量的测定 | 第38页 |
4.3.1.4 淀粉-碘复合物可见光吸收光谱扫描 | 第38-39页 |
4.3.1.5 X衍射 | 第39-40页 |
4.3.1.6 S A X S | 第40-42页 |
4.3.1.7 F T- I R | 第42-44页 |
4.3.1.8 D S C | 第44页 |
4.3.2 黑芸豆淀粉性质的研究 | 第44-51页 |
4.3.2.1 偏光十字 | 第44-45页 |
4.3.2.2 SEM | 第45页 |
4.3.2.3 酶解力及直链、抗性淀粉相对含量的测定 | 第45-46页 |
4.3.2.4 淀粉-碘复合物可见光吸收光谱扫描 | 第46-47页 |
4.3.2.5 X衍射 | 第47-48页 |
4.3.2.6 SAXS | 第48-49页 |
4.3.2.7 FT-IR | 第49-51页 |
4.3.2.8 DSC | 第51页 |
4.3.3 白芸豆淀粉性质的研究 | 第51-58页 |
4.3.3.1 偏光十字 | 第51-52页 |
4.3.3.2 SEM | 第52-53页 |
4.3.3.3 酶解力及直链、抗性淀粉相对含量的测定 | 第53页 |
4.3.3.4 淀粉-碘复合物可见光吸收光谱扫描 | 第53页 |
4.3.3.5 X衍射 | 第53-54页 |
4.3.3.6 SAXS | 第54-56页 |
4.3.3.7 FT-IR | 第56-58页 |
4.3.3.8 DSC | 第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0-62页 |
5.1 芸豆预熟化工艺 | 第60页 |
5.2 芸豆理化特性 | 第60页 |
5.3 芸豆淀粉的性质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