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0-29页 |
2.1 互动导向理论 | 第20-24页 |
2.1.1 互动导向内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20-23页 |
2.1.2 互动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 第23-24页 |
2.2 创业学习理论 | 第24-26页 |
2.2.1 创业学习概念 | 第24页 |
2.2.2 创业学习方式 | 第24-26页 |
2.2.3 创业学习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 第26页 |
2.3 感知不确定性理论 | 第26-28页 |
2.3.1 感知不确定性概念 | 第26-27页 |
2.3.2 感知不确定性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研究假设与理论框架 | 第29-36页 |
3.1 关于创业现象问题分析解读 | 第29-30页 |
3.2 互动导向与新创企业绩效的关系 | 第30-31页 |
3.3 互动导向与创业学习的关系 | 第31-32页 |
3.4 创业学习与新创企业绩效的关系 | 第32页 |
3.5 创业学习的中介作用 | 第32-33页 |
3.6 感知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 第33-35页 |
3.6.1 感知不确定性对互动导向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34页 |
3.6.2 感知不确定性对互动导向与经验学习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34-3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研究设计 | 第36-47页 |
4.1 研究设计与样本描述 | 第36-37页 |
4.2 变量测度 | 第37-42页 |
4.2.1 自变量的测量 | 第37-41页 |
4.2.2 因变量的测量 | 第41页 |
4.2.3 控制变量 | 第41-42页 |
4.3 样本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42-46页 |
4.3.1 信度分析 | 第42-43页 |
4.3.2 效度分析 | 第43-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假设检验 | 第47-54页 |
5.1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47-49页 |
5.1.1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第47页 |
5.1.2 拟合度分析 | 第47-49页 |
5.2 假设检验 | 第49-53页 |
5.2.1 直接效应的检验 | 第49页 |
5.2.2 中介效应的检验 | 第49-50页 |
5.2.3 调节效应的检验 | 第50-5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4-61页 |
6.1 假设检验结果及分析 | 第54-58页 |
6.1.1 互动导向与新创企业绩效的关系 | 第54-55页 |
6.1.2 互动导向与创业学习的关系 | 第55-56页 |
6.1.3 创业学习与新创企业绩效的关系 | 第56页 |
6.1.4 创业学习的中介作用 | 第56-57页 |
6.1.5 感知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 第57-58页 |
6.2 互动导向促进新创企业成长的实践建议 | 第58-60页 |
6.2.1 注重互动导向 | 第59页 |
6.2.2 有效进行创业学习 | 第59-60页 |
6.2.3 有效利用感知不确定性 | 第6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附录 | 第69-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