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泥石流堵河特征及预测模型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泥石流堵河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泥石流冲出规模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泥石流堵河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大型泥石流堵河基本特征 | 第19-29页 |
2.1 汶川县泥石流发育基本情况 | 第19-22页 |
2.1.1 地形地貌 | 第19页 |
2.1.2 地质构造 | 第19页 |
2.1.3 地层岩性 | 第19-22页 |
2.2 大型泥石流堵河分布特征 | 第22-25页 |
2.2.1 空间分布特征 | 第22-24页 |
2.2.2 时间分布特征 | 第24-25页 |
2.3 泥石流堵河类型 | 第25-29页 |
2.3.1 泥石流不完全堵河 | 第26-27页 |
2.3.2 泥石流完全堵河 | 第27-29页 |
第3章 泥石流堵河形成条件分析 | 第29-41页 |
3.1 典型堵河泥石流事件分析 | 第29-31页 |
3.1.1 红椿沟泥石流堵河事件概况 | 第29页 |
3.1.2 高家沟泥石流堵河事件概况 | 第29-31页 |
3.1.3 草坡磨子沟泥石流堵河事件概况 | 第31页 |
3.2 泥石流堵河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31-37页 |
3.2.1 泥石流堵河内部因素 | 第35页 |
3.2.2 泥石流堵河外部因素 | 第35-37页 |
3.3 泥石流堵河形成模式研究 | 第37-41页 |
3.3.1 泥石流沟道堵溃导致堵河 | 第37-38页 |
3.3.2 泥石流集中分布导致堵河 | 第38-39页 |
3.3.3 物源量和冲出量极大导致堵河 | 第39-41页 |
第4章 堵河型泥石流冲出规模研究 | 第41-57页 |
4.1 堵河型泥石流冲出量预测分析 | 第41-47页 |
4.1.1 泥石流冲出规模预测模型讨论 | 第41-43页 |
4.1.2 堵河型泥石流冲出量预测 | 第43-47页 |
4.2 堵河型泥石流堵河冲出距离分析 | 第47-52页 |
4.2.1 冲出距离计算模型选择 | 第47-49页 |
4.2.2 计算结果与误差分析 | 第49-52页 |
4.3 基于FLO-2D的冲出规模模拟分析 | 第52-57页 |
4.3.1 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 第52-53页 |
4.3.2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53-57页 |
第5章 基于非线性回归的泥石流堵河预测模型 | 第57-68页 |
5.1 建立堵河判别模型 | 第57-64页 |
5.1.1 因子选取 | 第57页 |
5.1.2 单因子相关性验证 | 第57-62页 |
5.1.3 模型建立与误差分析 | 第62-64页 |
5.2 堵河模型验证 | 第64-68页 |
5.2.1 前人预测模型堵河程度分析 | 第64-66页 |
5.2.2 震区其他泥石流堵河验证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