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21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降雨下的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地震下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3 降雨-地震耦合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问题 | 第18-21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第2章 降雨-地震耦合作用对边坡的影响因素 | 第21-37页 |
2.1 降雨-地震耦合作用对渗流场的影响 | 第21-27页 |
2.1.1 耦合作用对非饱和土基质吸力的影响 | 第22-23页 |
2.1.2 耦合作用对非饱和土的流动定律的影响 | 第23-27页 |
2.2 降雨-地震耦合作用对土的本构关系影响 | 第27-31页 |
2.3 降雨-地震耦合作用对抗剪强度影响 | 第31-35页 |
2.3.1 降雨入渗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 第31-34页 |
2.3.2 地震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 第34页 |
2.3.3 降雨-地震耦合作用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耦合作用对滑坡作用机理及稳定性分析 | 第37-49页 |
3.1 降雨-地震耦合作用对滑坡作用机理 | 第37-39页 |
3.1.1 降雨对滑坡作用机理 | 第37-38页 |
3.1.2 地震对滑坡作用机理 | 第38页 |
3.1.3 降雨-地震耦合作用对滑坡作用机理 | 第38-39页 |
3.2 基于NEWMARK滑块法耦合作用对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39-42页 |
3.2.1 Newmark滑块法简介 | 第39页 |
3.2.2 基于Newmark法耦合作用下的安全系数算法 | 第39-42页 |
3.3 基于JANBU条分法耦合作用对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42-46页 |
3.3.1 条分法法简介 | 第42-43页 |
3.3.2 基于Janbu法耦合作用下的安全系数算法 | 第43-46页 |
3.4 基于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的JANBU条分法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工程实例分析 | 第49-83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49-53页 |
4.1.1 地形地貌 | 第49-50页 |
4.1.2 地层岩性 | 第50-51页 |
4.1.3 滑坡体变形特征 | 第51-52页 |
4.1.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52-53页 |
4.1.5 地质构造及地震基本烈度 | 第53页 |
4.2 稳定性分析 | 第53-64页 |
4.3 基于FLAC软件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64-81页 |
4.3.1 FLAC基本概况 | 第64页 |
4.3.2 模型的建立 | 第64-66页 |
4.3.3 参数的选取及边界条件。 | 第66-67页 |
4.3.4 天然工况下边坡应力场及位移场特征分析 | 第67-70页 |
4.3.5 地震工况下边坡应力场及位移场特征分析 | 第70-74页 |
4.3.6 降雨工况下边坡应力场及位移场特征分析 | 第74-79页 |
4.3.7 降雨-地震耦合工况下边坡应力场及位移场特征分析 | 第79-81页 |
4.4 防治措施建议 | 第8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 文献 | 第86-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