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27页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0-18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8-23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23-27页 |
第一章 品德课堂与对话教学 | 第27-31页 |
第一节 品德课堂的独特性 | 第27-29页 |
一.道德形成与发展的特性:自我建构性 | 第27页 |
二.品德课堂的特性:以儿童生活经验为基础 | 第27-28页 |
三.品德教学的特性:儿童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 | 第28页 |
四.儿童道德发展的特性:交往产生德性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品德课堂所需要的对话教学 | 第29-31页 |
一.自我反思的对话教学 | 第29页 |
二.回归生活的对话教学 | 第29-30页 |
三.儿童参与的对话教学 | 第30页 |
四.立足交往的对话教学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在A小学的研究历程 | 第31-34页 |
第一节 关于A小学 | 第31页 |
第二节 研究者身份的获得 | 第31-32页 |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品德课堂的对话教学困境及其后果 | 第34-54页 |
第一节 品德课堂中对话教学的现状 | 第34-37页 |
一.“前程有日月”——品德课堂对话教学取得的进步 | 第34-36页 |
二.“前路高且长”——品德课堂对话教学依旧存在不足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品德课堂对话教学困境及其后果 | 第37-54页 |
一.困境一:对话缺失——反思型对话去哪了? | 第37-41页 |
二.困境二:“伪对话”——主宰学生生活经验 | 第41-44页 |
三.困境三:“权威型对话”——挤压儿童参与 | 第44-49页 |
四.困境四:“无效对话”——流于表层性与竞争性交往 | 第49-54页 |
第四章 品德课堂对话教学困境的原因和出路探析 | 第54-72页 |
第一节 品德课堂对话教学困境的原因 | 第54-60页 |
一.对话理论的认识不足 | 第54-55页 |
二.师生对话能力薄弱 | 第55-56页 |
三.教师传统权威的固化和学生的逃离 | 第56-58页 |
四.对话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 第58-60页 |
第二节 品德课堂对话教学的出路探索 | 第60-72页 |
一.品德课堂对话教学的观念澄清 | 第60-65页 |
二.品德课堂对话教学的实践策略 | 第65-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附录 | 第73-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