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前言 | 第8-1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8页 |
1.2. 2 实践意义 | 第8-1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2.1 问题行为的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2.1.1 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 | 第10页 |
2.1.2 问题行为的分类 | 第10-12页 |
2.1.3 问题行为研究的现状 | 第12页 |
2.1.4 问题行为相关因素研究 | 第12-13页 |
2.1.5 问题行为的干预研究 | 第13页 |
2.2 团体辅导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2.2.1 团体辅导的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2.2.2 团体辅导的作用 | 第14页 |
2.2.3 团体辅导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3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2.3.1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3.2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研究情况 | 第16-18页 |
3 我校学生问题行为的现状调查 | 第18-24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3.2 被试 | 第18页 |
3.3 研究工具 | 第18-19页 |
3.4 统计工具 | 第19页 |
3.5 统计方法 | 第19页 |
3.6 结果与分析 | 第19-22页 |
3.6.1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问题行为的差异 | 第19-20页 |
3.6.2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问题行为的性别差异 | 第20页 |
3.6.3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问题行为的年级差异 | 第20-21页 |
3.6.4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问题行为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间的差异 | 第21页 |
3.6.5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问题行为在不同家庭关系中的差异 | 第21-22页 |
3.7 讨论 | 第22-24页 |
3.7.1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问题行为的差异 | 第22页 |
3.7.2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问题行为的性别差异 | 第22-23页 |
3.7.3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问题行为的年级差异 | 第23页 |
3.7.4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问题行为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间的差异 | 第23页 |
3.7.5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问题行为在不同家庭关系中的差异 | 第23-24页 |
4 团体辅导对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问题行为的干预研 | 第24-34页 |
4.1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4.2.1 实验设计 | 第24页 |
4.2.2 实验变量 | 第24页 |
4.2.3 实验过程 | 第24页 |
4.3 团体辅导方案及团辅过程 | 第24-29页 |
4.3.1 团体辅导方案 | 第24-25页 |
4.3.2 团体辅导过程 | 第25-28页 |
4.3.3 团体辅导效果评估工具 | 第28-29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4.4.1 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差异 | 第29页 |
4.4.2 实验组与控制组后测差异 | 第29-30页 |
4.4.3 实验组团体辅导前后测差异 | 第30页 |
4.4.4 控制组前后测差异 | 第30-31页 |
4.5 团体辅导对学生问题行为改善的质性研究 | 第31-33页 |
4.5.1 人际交往技巧有所提高 | 第31页 |
4.5.2 情绪管理能力增强 | 第31-32页 |
4.5.3 自信心增加 | 第32页 |
4.5.4 学习态度改善 | 第32页 |
4.5.5 团体氛围融洽 | 第32-33页 |
4.6 讨论 | 第33-34页 |
5 研究结论、启示和不足 | 第34-37页 |
5.1 结论 | 第34页 |
5.2 启示 | 第34-35页 |
5.2.1 关注问题行为学生的积极品质 | 第34页 |
5.2.2 开展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专项训练 | 第34-35页 |
5.2.3 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 第35页 |
5.2.4 加强对家长心理知识的指导 | 第35页 |
5.3 研究的不足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附录 | 第40-59页 |
附录一: 中学生问题行为量表 | 第40-44页 |
附录二: 团体辅导方案 | 第44-56页 |
附录三: 团体辅导契约书 | 第56-57页 |
附录四: 团体过程单元记录表 | 第57-58页 |
附录五: 团体辅导总反馈表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