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发酵工艺论文

中间苍白杆菌产生物乳化剂的发酵条件及产物分离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4页
    1.1 生物乳化剂简介第11-13页
        1.1.1 生物乳化剂的来源和分类第11-13页
    1.2 理化环境对生物乳化剂发酵的影响第13-17页
        1.2.1 通气量的影响第13-14页
        1.2.2 温度的影响第14页
        1.2.3 pH的影响第14页
        1.2.4 无机盐的影响第14-15页
        1.2.5 碳源的影响第15-17页
            1.2.5.1 糖类碳源第15页
            1.2.5.2 烃类碳源第15页
            1.2.5.3 植物油类碳源第15-16页
            1.2.5.4 混合碳源第16页
            1.2.5.5 其他碳源第16-17页
        1.2.6 氮源的影响第17页
    1.3 生物乳化剂分离与纯化第17-19页
        1.3.1 萃取法第17页
        1.3.2 沉淀法第17-18页
        1.3.3 超滤法第18页
        1.3.4 层析法第18-19页
        1.3.5 其他方法第19页
    1.4 生物乳化剂的特性第19-21页
    1.5 生物乳化剂的应用第21-22页
        1.5.1 石油开采方面的应用第21页
        1.5.2 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第21页
        1.5.3 食品加工方面的应用第21-22页
        1.5.4 日用化工方面的应用第22页
    1.6 生物乳化剂的发展前景第22-23页
    1.7 本文研究内容第23-24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4-33页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4-26页
        2.1.1 菌种第24页
        2.1.2 主要试剂第24-26页
        2.1.3 主要仪器第26页
        2.1.4 主要材料第26页
    2.2 实验方法第26-33页
        2.2.1 培养基配制第26-27页
        2.2.2 菌株活化与培养第27页
        2.2.3 生物乳化剂发酵及制备第27页
        2.2.4 环境条件对菌株生长和代谢的影响第27-28页
        2.2.5 碳源对生物乳化剂发酵的影响第28页
        2.2.6 测定方法第28-30页
            2.2.6.1 菌体密度测定第28页
            2.2.6.2 pH测定第28页
            2.2.6.3 表面张力测定第28页
            2.2.6.4 乳化活性测定第28页
            2.2.6.5 细胞疏水性测定第28-29页
            2.2.6.6 糖含量测定第29页
            2.2.6.7 蛋白含量测定第29页
            2.2.6.8 脂肪酶含量测定第29-30页
        2.2.7 生物乳化剂的分离提取及组分分析第30-31页
        2.2.8 生物乳化剂的性质分析第31-32页
            2.2.8.1 带电性第31页
            2.2.8.2 起泡性、持泡性第31页
            2.2.8.3 稳定性第31页
            2.2.8.4 对疏水性物质的乳化性第31页
            2.2.8.5 稀释性第31-32页
            2.2.8.6 抑菌性第32页
            2.2.8.7 乳化体系性质鉴定第32页
        2.2.9 生物乳化剂的应用第32-33页
            2.2.9.1 油渍清洗第32页
            2.2.9.2 沙子中原油的提取第32-33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33-57页
    3.1 环境条件对生物乳化剂发酵的影响第33-37页
        3.1.1 温度的影响第33-34页
        3.1.2 初始pH的影响第34-36页
        3.1.3 NaCl浓度的影响第36-37页
    3.2 碳源对生物乳化剂发酵的影响第37-40页
    3.3 生物乳化剂的分离提取及组分分析第40-49页
        3.3.1 分离方法的研究第40-43页
            3.3.1.1 乙酸乙酯萃取法第40页
            3.3.1.2 调pH沉淀法第40-41页
            3.3.1.3 超滤法第41页
            3.3.1.4 乙醇沉淀法第41-43页
            3.3.1.5 结晶法第43页
        3.3.2 生物乳化剂提取方式的确定第43-44页
        3.3.3 组成分析第44-49页
    3.4 生物乳化剂的性质第49-55页
        3.4.1 带电性第49页
        3.4.2 起泡性、持泡性第49-50页
        3.4.3 稳定性第50-52页
        3.4.4 对疏水性物质的乳化性第52页
        3.4.5 稀释性第52-53页
        3.4.6 抑菌性第53-54页
        3.4.7 乳化体系性质第54-55页
    3.5 生物乳化剂的应用第55-57页
        3.5.1 沙子中原油的提取第55-56页
        3.5.2 油渍清洗第56-57页
第四章 结论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特点及对策
下一篇: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