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论 | 第12-21页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 选题缘由 | 第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9-21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一、社会思潮的内涵及特点 | 第21-25页 |
(一) 社会思潮的内涵 | 第21页 |
(二) 当代社会思潮的特点 | 第21-25页 |
1. 理论性 | 第21-22页 |
2. 群体性 | 第22-23页 |
3. 现实性 | 第23页 |
4. 价值倾向性 | 第23-24页 |
5. 广泛传播性 | 第24-25页 |
二、当代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特点 | 第25-36页 |
(一) 影响渠道呈现专业性和多样性 | 第25-26页 |
1. 影响渠道呈现专业性 | 第25-26页 |
2. 影响渠道呈现多样性 | 第26页 |
(二) 影响内容呈现理论性和通俗性 | 第26-28页 |
1. 影响内容呈现理论性 | 第27页 |
2. 影响内容呈现通俗性 | 第27-28页 |
(三) 影响时空呈现开放性和压缩性 | 第28-30页 |
1. 影响时空呈现开放性 | 第28-29页 |
2. 影响时空呈现压缩性 | 第29-30页 |
(四) 影响方式呈现系统性和综合性 | 第30-32页 |
1. 影响方式呈现系统性 | 第30-31页 |
2. 影响方式呈现综合性 | 第31-32页 |
(五) 影响过程呈现显性和隐性 | 第32-33页 |
1. 影响过程呈现显性 | 第32页 |
2. 影响过程呈现隐性 | 第32-33页 |
(六) 影响结果呈现正面性和负面性 | 第33-36页 |
1. 影响结果呈现正面性 | 第34页 |
2. 影响结果呈现负面性 | 第34-36页 |
三、当代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规律以及影响呈现出新特点的原因 | 第36-43页 |
(一) 当代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规律 | 第36-38页 |
1. 存在规律:社会思潮契合了大学生的某种需求 | 第36页 |
2. 传播规律:系统性与综合性相结合,且传播路径多样化 | 第36-37页 |
3. 互动规律:社会思潮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关联互动 | 第37-38页 |
(二) 当代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呈现出新特点的原因 | 第38-43页 |
1. 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是根本原因 | 第38-39页 |
2. 社会环境的契合是重要原因 | 第39-40页 |
3. 社会思潮的改头换面是直接原因 | 第40-41页 |
4. 大学生自身的转变是内在原因 | 第41-43页 |
四、引导大学生应对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对策 | 第43-50页 |
(一) 加强理论教育和研究,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理论素养 | 第43-44页 |
1. 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 第43页 |
2. 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与创新,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 第43-44页 |
3.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 | 第44页 |
(二) 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大学生自身的分辨力 | 第44-46页 |
1. 客观评价社会思潮,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会思潮 | 第44-45页 |
2. 培养大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对社会思潮的鉴别力 | 第45页 |
3. 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减轻社会思潮的迷惑力 | 第45-46页 |
(三) 优化外部环境,营造良好的引领氛围 | 第46-47页 |
1. 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使不良社会思潮失去现实土壤 | 第46页 |
2. 净化网络传播环境,使不良社会思潮失去传播渠道 | 第46-47页 |
3. 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使社会思潮在校园失去传播机会 | 第47页 |
(四) 创新方式方法和内容,批判地借鉴社会思潮 | 第47-50页 |
1. 拓展渠道,批判地利用社会思潮的新兴渠道 | 第47-48页 |
2. 创新方法,批判地运用社会思潮的隐性教育方法 | 第48页 |
3. 丰富内容,批判地借鉴社会思潮的某些合理成分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