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前言 | 第8-13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8-9页 |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 第9页 |
1. 研究对象 | 第9页 |
2. 概念界定 | 第9页 |
3. 主要研究方法 | 第9页 |
(三) 相关研究文献对本文的启示 | 第9-13页 |
1. 对《国文百八课》做全面的分析研究 | 第9-10页 |
2. 专门研究《国文百八课》的“文话”系统 | 第10页 |
3. 与其他的语文教科书作比较研究 | 第10页 |
4. 关于《国文百八课》的现实意义方面的研究 | 第10-11页 |
5. 研究夏丐尊、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国文百八课》是其佐证 | 第11-13页 |
一、语文独立设科后现代语文教材的基本趋势与《国文百八课》的诞生 | 第13-17页 |
(一) 现代语文教材萌芽期:文言主导(1912年—1918年) | 第13-14页 |
(二) 现代语文教材成长期:文白兼容(1919年—1927年) | 第14-15页 |
(三) 现代语文教材成熟期:走向单元综合(1928年—1936年) | 第15-17页 |
二、叶圣陶、夏丐尊的语文教育思想与语文教材编写理念 | 第17-22页 |
(一) 叶圣陶、夏丐尊的语文教育思想 | 第17-20页 |
1. 学生发展观——“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人’的发展” | 第17-18页 |
2. 语文能力观——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 | 第18页 |
3. 自我教育观——“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 第18-19页 |
4. 思维发展观——不能脱离思维能力训练 | 第19-20页 |
(二) 叶圣陶、夏丐尊的语文教材编写理念 | 第20-22页 |
1. “目中有人,心中有人”的编写观 | 第20页 |
2. “文质兼美”的文选观 | 第20-21页 |
3. “由分编型走向合编型”的单元综合观 | 第21页 |
4. “多样化、启发性”的语文训练层级观 | 第21-22页 |
三、《国文百八课》的整体结构与练习系统的分析 | 第22-38页 |
(一) 《国文百八课》的整体结构分析 | 第22-24页 |
1. 科学系统的单元编排 | 第22页 |
2. 提纲挈领的文话系统 | 第22-23页 |
3. 合理搭配、文质兼顾的选文系统 | 第23-24页 |
4. 活学活用的文法(修辞) | 第24页 |
5. 整体化的练习系统 | 第24页 |
(二) 《国文百八课》练习系统的概述 | 第24-26页 |
1. 《国文百八课》练习系统编写依据 | 第24-25页 |
2. 《国文百八课》练习系统在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 | 第25-26页 |
(三) 《国文百八课》练习系统的分析 | 第26-38页 |
1. 《国文百八课》练习系统的题量分析 | 第26页 |
2. 《国文百八课》练习系统的题型分析 | 第26-29页 |
3. 《国文百八课》练习系统的内容分析 | 第29-38页 |
四、《国文百八课》练习系统的评价与启示 | 第38-45页 |
(一) 《国文百八课》练习系统的评价 | 第38-42页 |
1. 练习目标具有明确性 | 第38-40页 |
2. 练习内容具有趣味性,多样化 | 第40页 |
3. 形成了较为完整、科学的训练体系 | 第40-42页 |
(1) 读写能力训练的缺失 | 第41页 |
(2) 缺乏系统的写作训练体系 | 第41-42页 |
(二) 对当今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编写的启示 | 第42-45页 |
1. 练习系统的编写要以学生为出发点 | 第42页 |
2. 练习系统要兼顾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 | 第42-43页 |
3. 练习系统的编写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 | 第43-44页 |
4. 要有完整的写作训练体系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注释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