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和问题提出 | 第13-27页 |
1.1 学习自控力的概述 | 第13-15页 |
1.1.1 学习自控力的定义 | 第13页 |
1.1.2 学习自控力的心理结构 | 第13-14页 |
1.1.3 学习自控力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2 学习倦怠的概述 | 第15-18页 |
1.2.1 学习倦怠的提出 | 第15-16页 |
1.2.2 学习倦怠的结构 | 第16-17页 |
1.2.3 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1.3 学校适应的概述 | 第18-22页 |
1.3.1 学校适应的定义 | 第18-19页 |
1.3.2 学校适应的测量 | 第19-20页 |
1.3.3 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1.4 学习自控力、学习倦怠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 第22-24页 |
1.4.1 学习自控力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 第22-23页 |
1.4.2 学校适应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 第23页 |
1.4.3 学习自控力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 第23-24页 |
1.5 问题提出 | 第24-27页 |
第2章 研究构想 | 第27-31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2.2.1 理论意义 | 第27页 |
2.2.2 实践意义 | 第27-28页 |
2.3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假设 | 第28-29页 |
2.3.1 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28页 |
2.3.2 研究假设 | 第28-29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2.4.1 文献综述法 | 第29页 |
2.4.2 访谈法 | 第29页 |
2.4.3 问卷调查法 | 第29-31页 |
第3章 高中生学习自控力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验证 | 第31-39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3.2 研究程序 | 第31页 |
3.3 问卷编制过程 | 第31-37页 |
3.3.1 项目的收集和确立 | 第31-32页 |
3.3.2 初测 | 第32-34页 |
3.3.3 复测 | 第34-37页 |
3.4 讨论 | 第37-38页 |
3.5 结论 | 第38-39页 |
第4章 高中生学习自控力、学校适应与学习倦怠的特点研究 | 第39-49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9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39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39-41页 |
4.3.1 研究对象 | 第39页 |
4.3.2 研究工具 | 第39-40页 |
4.3.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40-41页 |
4.3.4 程序 | 第41页 |
4.4 结果 | 第41-45页 |
4.4.1 高中生学习自控力的特点 | 第41-42页 |
4.4.2 高中生学校适应的特点 | 第42-44页 |
4.4.3 高中生学习倦怠的特点 | 第44-45页 |
4.5 讨论 | 第45-47页 |
4.5.1 高中生学习自控力的特点 | 第45-46页 |
4.5.2 高中生学校适应的特点 | 第46页 |
4.5.3 高中生学习倦怠的特点 | 第46-47页 |
4.6 结论 | 第47-49页 |
第5章 高中生学习自控力、学校适应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 第49-59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49页 |
5.2 研究假设 | 第49-50页 |
5.3 研究方法 | 第50页 |
5.3.1 研究对象 | 第50页 |
5.3.2 研究工具 | 第50页 |
5.3.3 程序 | 第50页 |
5.4 结果 | 第50-54页 |
5.4.1 高中生学习自控力、学校适应和学习倦怠的相关分析 | 第50-52页 |
5.4.2 高中生学习自控力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效应分析 | 第52页 |
5.4.3 高中生学习自控力、学校适应和学习倦怠的关系模型 | 第52-53页 |
5.4.4 中介效应的Bootstrap检验 | 第53-54页 |
5.5 讨论 | 第54-57页 |
5.5.1 高中生学习自控力、学校适应与学习倦怠的相关关系 | 第54-55页 |
5.5.2 学校适应在学习自控力与学习倦怠间的中介作用 | 第55-57页 |
5.6 结论 | 第57-59页 |
第6章 总结论与讨论 | 第59-61页 |
6.1 总结论 | 第59页 |
6.2 研究的不足 | 第59-60页 |
6.3 研究的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附录 | 第67-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