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1.1.1 中美国高中化学教材的介绍 | 第8-10页 |
1.1.2 教材课后习题的介绍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6.1 文献研究法 | 第14-15页 |
1.6.2 比较法 | 第15页 |
1.6.3 数据统计分析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1 教材习题的概念 | 第16页 |
2.2 课后习题的类型 | 第16页 |
2.3 课后习题的编制原则 | 第16-17页 |
2.3.1 科学性和典型性相结合 | 第16-17页 |
2.3.2 时代化和生活化相结合 | 第17页 |
2.3.3 基础性和拓展性相结合 | 第17页 |
2.4 心理学理论 | 第17-20页 |
2.4.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2.4.2 维果斯基的支架式教学 | 第18页 |
2.4.3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18页 |
2.4.4 建构性学习理论 | 第18-20页 |
第三章 中美化学教材课后习题的比较 | 第20-33页 |
3.1 习题考查内容的比较 | 第20-22页 |
3.1.1 中国教材课后习题的考查内容 | 第20-21页 |
3.1.2 美国教材课后习题的考查内容 | 第21-22页 |
3.1.3 两国教材课后习题考查内容的比较 | 第22页 |
3.2 习题数量与类型的比较 | 第22-25页 |
3.2.1 课后习题数量的比较 | 第23页 |
3.2.2 课后习题类型及数量的比较 | 第23-25页 |
3.3 课后习题难度的比较 | 第25-33页 |
3.3.1 背景水平的比较 | 第26-27页 |
3.3.2 知识水平的比较 | 第27-28页 |
3.3.3 推理水平的比较 | 第28-29页 |
3.3.4 开放度的比较 | 第29-31页 |
3.3.5 综合难度的比较 | 第31-33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3-37页 |
4.1 结论 | 第33-34页 |
4.1.1 中美高中化学教材课后习题考查内容的比较 | 第33页 |
4.1.2 中美高中化学教材课后习题数量和习题类型的比较 | 第33页 |
4.1.3 中美高中化学教材课后习题难度的比较 | 第33-34页 |
4.2 启示与建议 | 第34-35页 |
4.2.1 增加具有“背景”的习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第34-35页 |
4.2.2 增加生活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 第35页 |
4.2.3 增加综合性习题的数目,增加与高考题目的关联性 | 第35页 |
4.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35-37页 |
总结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