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2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一) 历史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现实背景 | 第11-12页 |
(三) 当代诉求 | 第12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一) 班级规模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 第12-14页 |
(二) 班级规模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 第14-16页 |
(三) 班级规模对教师行为的影响 | 第16-17页 |
(四) 班级规模作用机制的背景因素研究 | 第17-18页 |
三、 研究问题 | 第18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一) 文献法 | 第18-19页 |
(二) 调查法 | 第19页 |
(三) 统计分析法 | 第19页 |
(四) 比较法 | 第19-20页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第20-34页 |
一、 研究假设 | 第20页 |
二、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一) 班级规模 | 第20-22页 |
(二) 学生投入 | 第22-23页 |
(三) 教师投入 | 第23页 |
三、 研究过程 | 第23-34页 |
(一) 获取数据 | 第23-25页 |
(二) 处理数据 | 第25-33页 |
(三)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第二章 理论依据 | 第34-46页 |
一、 教育公平理论 | 第34-39页 |
(一) 教育公平的概念 | 第34-36页 |
(二) 教育公平的研究 | 第36-39页 |
(三) 从教育公平理论来看班级规模的作用 | 第39页 |
二、 群体动力学 | 第39-42页 |
(一) 群体动力学的概念 | 第39页 |
(二) 群体动力学的研究 | 第39-41页 |
(三) 从群体动力学来看班级组织 | 第41-42页 |
三、 费恩模式 | 第42-46页 |
(一) 费恩模式的由来 | 第43-44页 |
(二) 从费恩模式来看班级规模的作用机制 | 第44-46页 |
第三章 结果呈现 | 第46-60页 |
一、 不同班级规模下师生学术性投入状况分析 | 第46-51页 |
(一) 师生对学习的投入时间随着班级规模的增大而增大 | 第46-48页 |
(二) 师生间的相互关注度为中等班级规模的较高 | 第48-50页 |
(三) 教师的教学方法以直观感知为主,不同班级规模下仍有不同 | 第50-51页 |
二、 不同班级规模下师生社会性投入状况分析 | 第51-56页 |
(一) 学生对班级规则认可程度普遍较高 | 第51-53页 |
(二) 班级规模越大,学生违反班级规则的次数越多 | 第53页 |
(三) 班级规模越大,教师对学生越容易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 第53-54页 |
(四) 中等班级规模的教师能够更加主动的去了解和辅导学生 | 第54-55页 |
(五) 中等班级规模的师生课下交流最为频繁 | 第55-56页 |
三、 不同班级规模下师生情感性投入状况分析 | 第56-60页 |
(一) 师生的情感性投入并无显著性差异 | 第56-57页 |
(二) 教师对学生、班级和学校的喜欢和认可程度普遍较高 | 第57-60页 |
第四章 结果反思 | 第60-65页 |
一、 班级规模的研究要结合本国实际 | 第60-62页 |
(一) 研究班级规模的作用机制问题 | 第60-61页 |
(二) 最合适班额的主要评价标准 | 第61-62页 |
二、 中等班级规模下师生的各方面投入达到最优 | 第62页 |
三、 班级规模的缩减要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 第62-64页 |
(一) 缩减班级规模要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 | 第63页 |
(二) 缩减班级规模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 | 第63页 |
(三) 缩减班级规模需要相应的师资配套措施 | 第63-64页 |
四、 家长进行择校时要考虑到班级规模的影响作用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录-1 教师问卷 | 第70-72页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第72-73页 |
附录-3 学生问卷 | 第73-77页 |
后记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