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7页 |
| ·沁水地区概况 | 第7-10页 |
| ·地理位置 | 第7页 |
| ·区域划分 | 第7-8页 |
| ·建制沿革 | 第8-10页 |
| ·沁水地区城东方言和城西方言的界定及其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中原官话和晋语 | 第10-11页 |
| ·沁水方言的特点及其分立、分区的研究 | 第11页 |
| ·沁水方言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研究目的、意义、方法 | 第13-15页 |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调查点、材料来源与调查人情况 | 第15-17页 |
| ·调查点 | 第15页 |
| ·材料来源 | 第15页 |
| ·调查人情况 | 第15-17页 |
| 第2章 沁水城东和城西方言音系及其内部比较 | 第17-26页 |
| ·沁水城东方言音系 | 第17-20页 |
| ·声母 | 第17页 |
| ·韵母 | 第17-18页 |
| ·声调 | 第18页 |
| ·声韵配合表 | 第18-20页 |
| ·沁水城西方言音系 | 第20-22页 |
| ·声母 | 第20页 |
| ·韵母 | 第20-21页 |
| ·声调 | 第21页 |
| ·声韵配合表 | 第21-22页 |
| ·沁水城东方言和城西方言音系内部比较 | 第22-26页 |
| ·沁水城东方言和城西方言音系声母的比较 | 第22-23页 |
| ·沁水城东方言和城西方言音系韵母的比较 | 第23-25页 |
| ·沁水城东方言和城西方言音系声调的比较 | 第25-26页 |
| 第3章 沁水城东与城西方言声韵调和中古音系的比较 | 第26-53页 |
| ·沁水城东与城西方言声母和中古音系的比较 | 第26-32页 |
| ·中古知庄章组声母 | 第28-30页 |
| ·中古次浊声母 | 第30-32页 |
| ·沁水城东与城西方言韵母和中古音系的比较 | 第32-49页 |
| ·阴声韵 | 第40-42页 |
| ·阳声韵 | 第42-47页 |
| ·入声韵 | 第47-49页 |
| ·沁水城东与城西方言声调和中古音系的比较 | 第49-53页 |
| ·平声 | 第49-50页 |
| ·上声 | 第50页 |
| ·去声 | 第50页 |
| ·入声 | 第50-53页 |
| 第4章 沁水方言入声及其毗邻晋语方言入声的特点 | 第53-64页 |
| ·现代汉语入声概况及沁水方言入声的特点 | 第53-55页 |
| ·入声的性质 | 第53页 |
| ·入声历史演变简述 | 第53-54页 |
| ·沁水方言古入声字的存在状态 | 第54页 |
| ·沁水城东方言入声的特点 | 第54-55页 |
| ·沁水毗邻晋语方言入声的特点 | 第55-63页 |
| ·沁水毗邻晋语方言入声韵的特点 | 第55-59页 |
| ·沁水毗邻晋语方言入声调的特点 | 第59-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第5章 沁水城东与城西方言分立的原因及语音的相互影响 | 第64-69页 |
| ·沁水城东与城西方言形成分立的原因 | 第64-65页 |
| ·沁水历史沿革的原因 | 第64页 |
| ·周边地区方言影响的原因 | 第64-65页 |
| ·其他原因 | 第65页 |
| ·沁水城东与城西方言语音的相互影响 | 第65-69页 |
| ·沁水城东与城西方言语音相互影响的表现 | 第66-67页 |
| ·沁水城东与城西方言语音相互影响的原因 | 第67-69页 |
| ·外部因素 | 第67-68页 |
| ·内部因素 | 第68-69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 附录一 沁水城东方言同音字汇 | 第72-86页 |
| 附录二 沁水城西方言同音字汇 | 第86-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