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视角下的过度医疗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 2 相关理论和概念 | 第16-21页 |
| ·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 ·过度医疗的定义 | 第16页 |
| ·过度医疗的分类 | 第16-17页 |
| ·相关理论 | 第17-21页 |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7-18页 |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8页 |
| ·道德风险理论 | 第18-19页 |
| ·博弈理论 | 第19-21页 |
| 3 我国过度医疗现状分析 | 第21-25页 |
| ·过度医疗的表现形式 | 第21-22页 |
| ·过度检查 | 第21页 |
| ·过度用药 | 第21页 |
| ·过度手术 | 第21-22页 |
| ·过度保健 | 第22页 |
| ·过度医疗的危害 | 第22-25页 |
| ·医疗费用过度上涨 | 第22页 |
| ·微观上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 第22-24页 |
| ·医患纠纷增多,医患社会矛盾突出 | 第24页 |
| ·医源性疾病增加 | 第24-25页 |
| 4 医患行为主体博弈中过度医疗分析 | 第25-34页 |
| ·医患博弈中的不对称信息 | 第25-27页 |
| ·医生和患者间的信息不对称 | 第25-26页 |
| ·患者和保险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 | 第26-27页 |
| ·医患联盟和保险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第27页 |
| ·医患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27-30页 |
| ·医生的双重身份 | 第27-29页 |
| ·我国医疗市场委托代理关系 | 第29-30页 |
| ·医患的博弈模型与分析 | 第30-34页 |
| ·博弈模型设置 | 第30-31页 |
| ·博弈的结果 | 第31-32页 |
| ·模型的解 | 第32-34页 |
| 5 政府与医疗机构博弈导致的过度医疗分析 | 第34-43页 |
| ·政府投入不足致使医疗机构“以药养医” | 第34-39页 |
| ·政府投入不足 | 第34-35页 |
|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 第35-37页 |
| ·公立医院补偿不足 | 第37-38页 |
| ·医疗机构“以药养医”体制 | 第38-39页 |
| ·监管缺位导致价格混乱 | 第39-40页 |
| ·管制制度供给不足 | 第39-40页 |
| ·管制措施不当 | 第40页 |
| ·医疗市场寻租 | 第40页 |
| ·医保体制可能导致过度医疗冲动 | 第40-43页 |
| ·传统的“按服务项目收费”方式 | 第40-41页 |
| ·医疗保险的第三方付费方式 | 第41-43页 |
| 6 国外遏制过度医疗的经验借鉴 | 第43-48页 |
| ·美国的经验借鉴 | 第43-44页 |
| ·引入市场竞争 | 第43页 |
| ·DRGs支付方式 | 第43-44页 |
| ·德国的经验借鉴 | 第44-45页 |
| ·门诊住院双轨制 | 第44-45页 |
| ·药品参考定价制度 | 第45页 |
| ·英国的经验借鉴 | 第45-48页 |
| ·全科医生等级制度 | 第45-46页 |
| ·药品利润控制措施 | 第46-48页 |
| 7 博弈视角下我国过度医疗解决对策 | 第48-61页 |
| ·合理委托代理关系,规避道德风险 | 第48-54页 |
| ·强化声誉机制的医生自律 | 第48-50页 |
| ·医疗服务的职业道德建设 | 第50-52页 |
| ·医生协会的行业自律 | 第52-53页 |
| ·第三方购买者对医疗机构的监督 | 第53-54页 |
| ·建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缓解信息不对称 | 第54-55页 |
| ·建立医疗信息披露制度 | 第54-55页 |
| ·建立医疗道德风险信息系统 | 第55页 |
| ·规范医疗过程行为主体,加强制度建设 | 第55-58页 |
| ·尽快建立并完善医疗行业管制的法律法规 | 第55-56页 |
| ·组建公正、独立、高效的医疗行业管制机构 | 第56页 |
| ·确立基层首诊制 | 第56-57页 |
| ·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 第57-58页 |
| ·完善医疗价格补偿机制,实行“医药分离” | 第58-61页 |
| ·实行“医药分离” | 第58-59页 |
| ·完善医疗价格补偿机制 | 第59-61页 |
| 8 结论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 后记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