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11-13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 第14-16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情况 | 第14-15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三) 评述 | 第16页 |
三、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6-17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研究的方法 | 第17-18页 |
(一) 文献分析法 | 第17页 |
(二) 问卷调查法 | 第17页 |
(三) 案例分析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化学学习的基本环节与过程描述 | 第18-26页 |
一、化学学习的分类 | 第18-20页 |
(一) 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 | 第18-19页 |
(二) 化学技能的学习过程 | 第19页 |
(三) 化学计算技能的学习过程 | 第19页 |
(四) 解决化学问题的学习过程 | 第19-20页 |
二、化学学习的一般过程 | 第20-21页 |
(一) 课前准备阶段 | 第20页 |
(二) 接受信息阶段 | 第20页 |
(三) 加工信息阶段 | 第20页 |
(四) 整理内化阶段 | 第20页 |
(五) 实践发展阶段 | 第20-21页 |
三、化学学习过程的特征 | 第21-22页 |
(一) 学生的化学学习的受控性与教师主控性的协调 | 第21页 |
(二) 化学实验、思维、语言是学生化学学习的特征手段 | 第21-22页 |
四、化学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 | 第22页 |
(一) 信息输入阶段 | 第22页 |
(二) 信息的贮存阶段 | 第22页 |
(三) 信息再生产阶段 | 第22页 |
五、化学学习过程的心理品质评价要素 | 第22-26页 |
(一) 信息处理是前提过程 | 第23-24页 |
(二) 技能提升是关键环节 | 第24-25页 |
(三) 智能养成是最终目的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农村中学初高中化学衔接学习情况的调查 | 第26-32页 |
一、调查目的及内容 | 第26页 |
(一) 调查目的 | 第26页 |
(二) 调查内容 | 第26页 |
二、调查对象 | 第26-28页 |
(一) 学生调查对象 | 第26-28页 |
(二) 教师调查对象 | 第28页 |
三、调查方法及问卷设计 | 第28-29页 |
(一) 调查方法 | 第28-29页 |
(二) 问卷设计 | 第29页 |
四、调查的数据及分析 | 第29-32页 |
(一) 初高中学生化学学习情况的调查 | 第29-31页 |
(二) 教师衔接期化学学习指导情况的调查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农村初高中衔接期学生化学学习心理及行为特点 | 第32-37页 |
一、农村学生初中化学学习的心理特点 | 第32-34页 |
(一) 愿意求知,问题意识强 | 第32页 |
(二) 可塑性大,技能习得能力强 | 第32-33页 |
(三) 自尊心强,自控力加工策略水平差 | 第33-34页 |
二、农村高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心理特点 | 第34-37页 |
(一) 自我效能感出现明显调控性 | 第34-35页 |
(二) 反思评价能力增强思维品质渐佳 | 第35-37页 |
第五章 农村初高中学生化学衔接学习指导策略研究 | 第37-46页 |
一、策略一:引导学生关注知识技能的衔接与发展 | 第37-41页 |
(一) 帮助学生主要知识的衔接与拓展 | 第37页 |
(二) 指导学生反思初中的学习方法 | 第37-41页 |
二、策略二:引导学生关注思维素养的更新与优化 | 第41-43页 |
三、策略三: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效能的定位与提升 | 第43-44页 |
(一) 帮助学生提高环境适应性 | 第43-44页 |
(二) 开展青春期心理咨询辅导 | 第44页 |
四、策略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注释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55页 |
附表1:调查问卷 | 第51-53页 |
附表2:调查问卷 | 第53-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