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教育学史、教育思想史论文

杨简教育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绪论第10-16页
 (一) 选题意义第10-11页
 (二) 文献综述第11-14页
 (三)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第14-16页
  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2. 研究方法第15页
  3. 创新点第15-16页
一、 杨简生平及治学之路第16-26页
 (一) 杨简家世背景及道学共同体环境第16-19页
 (二) 个人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第19-22页
 (三) 杨简治学情况及影响第22-26页
二、 杨简教育思想的渊源第26-34页
 (一) 杨简教育思想的社会渊源第26-28页
  1. 社会背景第26-27页
  2. 学术交融背景第27页
  3. 家世以及师承、师友影响第27-28页
 (二) 杨简教育思想的哲学渊源第28-34页
  1. 本体论第28-30页
  2. 认识论第30-31页
  3. 心性论第31-34页
三、 杨简教育思想的内容第34-46页
 (一) 发明本心的教育目的论第34-36页
  1. 社会教育目标:保民“常性”第35页
  2. 学者培养目标:澄澈“本心”第35-36页
 (二) 培养“实德实行”的人才观第36-38页
 (三) 由“大学”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思想第38-39页
 (四) 德育为先,“道”、“艺”相偕的教育内容第39-42页
  1. 明心见性的孝德教育第39-41页
  2. 发明本心的“六艺”教育第41-42页
 (五) 读书思想第42-46页
  1. 读书的顺序性:“立乎其大”读书法第43页
  2. 读书的专一性:“惟精惟一”读书法第43-44页
  3. 读书的批判性:树立新说读书法第44-46页
四、 杨简教育思想评析第46-50页
 (一) 彻底“唯我主义”的哲学观第46-47页
 (二) 发明本心、知行合一的教育观第47-48页
 (三) 自我反省,服务社会——理想生活观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6页
后记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信阳市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及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