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绪论 | 第9-16页 |
| 第一节 《爾雅義疏》的由来及作者 | 第9-10页 |
| 一、从《尔雅》到《尔雅義疏》 | 第9页 |
| 二、郝懿行与《尔雅義疏》 | 第9-10页 |
| 第二节 《爾雅義疏》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一、《爾雅義疏》的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 二、《爾雅義疏》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第三节 本文的选题缘起、研究重点及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 一、本文的选题缘起 | 第13-15页 |
| 二、本文的研究重点 | 第15页 |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形、音、義的辯证关系 | 第16-27页 |
| 第一节 “因声求義”法 | 第16-19页 |
| 一、“因声求義”法的内容 | 第16-18页 |
| 二、“因声求義”法的评价 | 第18-19页 |
| 第二节 “因聲求義”法的具体实践 | 第19-27页 |
| 一、異体同词的字际关系 | 第19-23页 |
| 二、不同词语的语源关系 | 第23-27页 |
| 第二章 義位的构成 | 第27-40页 |
| 第一节 義位的构成成分 | 第28-33页 |
| 一、指称性義素和区别性義素 | 第28-29页 |
| 二、義素在《尔雅》中的体现 | 第29-31页 |
| 三、義素在《尔雅義疏》中的体现 | 第31-33页 |
| 第二节 几种特殊的区别性義素 | 第33-36页 |
| 一、通用对象義素 | 第33-34页 |
| 二、语義范围義素 | 第34页 |
| 三、语義程度義素 | 第34-35页 |
| 四、动作方式義素 | 第35-36页 |
| 第三节 汉语義素分析法的理据分析 | 第36-40页 |
| 一、汉字的表意特点 | 第36-38页 |
| 二、人类的认知方式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義位的演变 | 第40-54页 |
| 第一节 探求词语的義位 | 第40-45页 |
| 一、探求義位的方式 | 第40-42页 |
| 二、探求词语的本義義位 | 第42-43页 |
| 三、探求词语的引申義義位 | 第43-45页 |
| 第二节 義位演变的基本类型 | 第45-50页 |
| 一、義位的具体化 | 第45-46页 |
| 二、義位的概括化 | 第46页 |
| 三、義位的相似演变 | 第46-47页 |
| 四、義位的相关演变 | 第47-48页 |
| 五、義位的反向演变 | 第48-50页 |
| 第三节 義位演变的原因 | 第50-54页 |
| 一、外在客观因素 | 第50-51页 |
| 二、人的主观因素 | 第51-54页 |
| 第四章 语義場(義位系统) | 第54-66页 |
| 第一节以《尔雅義疏》对语義場的认识 | 第54-57页 |
| 一、《尔雅》中体现的语義場 | 第55-56页 |
| 二、疏解过程中揭示的语義場 | 第56-57页 |
| 第二节 语義关系和语義場的基本类型 | 第57-61页 |
| 一、类义关系和同类语义場 | 第58页 |
| 二、同义关系和同义语义場 | 第58-59页 |
| 三、反义关系和反义语义場 | 第59-60页 |
| 四、序列关系和序列语义場 | 第60页 |
| 五、对称关系和关系语义場 | 第60-61页 |
| 第三节 语义場的语义结构特性和语义认知特徵 | 第61-66页 |
| 一、语义場的语义结构特性 | 第61-63页 |
| 二、语义場的语义认知特徵 | 第63-66页 |
| 第五章 义位与语境 | 第66-83页 |
| 第一节 义与训的辨别——语言义与言语义的关系 | 第67-72页 |
| 一、区分词义训释与文意训释 | 第67-69页 |
| 二、義与训的辨别 | 第69-72页 |
| 第二节 因文詁义——在具体语境中推求词义 | 第72-77页 |
| 一、因文詁义的方法 | 第73-76页 |
| 二、区分因文詁义与望文生义 | 第76-77页 |
| 第三节 “对文别、散文通”——不同语境下词义的变化 | 第77-83页 |
| 一、“对文、散文”的含义及应用 | 第77-79页 |
| 二、“对文、散文”所涉词语词义关系 | 第79-80页 |
| 三、“对文、散文”所涉词语词义变化 | 第80-83页 |
| 结语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