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12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2-32页
   ·自我概念研究综述第12-15页
     ·自我概念的界定第12页
     ·自我概念的结构第12-13页
     ·自我概念的功能第13-14页
     ·自我概念与心理弹性第14-15页
   ·自我效能感文献综述第15-18页
     ·自我效能感的界定第15-16页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第16-17页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弹性第18页
   ·社会支持文献综述第18-22页
     ·社会支持的界定第18-19页
     ·社会支持的结构与测量第19-20页
     ·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第20-21页
     ·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第21-22页
   ·心理弹性文献综述第22-32页
     ·心理弹性的界定第22-23页
     ·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第23-24页
     ·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及其模型第24-28页
     ·我国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进展第28页
     ·心理弹性研究的不足第28-32页
第三章 研究构想与研究设计第32-34页
   ·研究设计第32页
     ·研究目的第32页
     ·研究对象第32页
   ·研究思路第32页
   ·研究假设第32-34页
第四章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大学生群体适应性分析第34-49页
   ·对胡月琴等人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第34-41页
     ·研究目的第34页
     ·研究工具第34-35页
     ·被试第35-36页
     ·施测过程第36页
     ·结果第36-41页
   ·对修订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第41-47页
     ·研究目的第41页
     ·研究工具第41页
     ·被试第41页
     ·施测过程第41页
     ·结果第41-47页
   ·心理韧性量表的外部效度分析第47-48页
   ·心理韧性量表的信度分析第48-49页
第五章 大学生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的发展特点研究第49-74页
   ·研究目的第49页
   ·研究工具第49-50页
   ·被试第50页
   ·施测过程第50页
   ·结果第50-70页
     ·自我概念各维度在人口学统计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第50-58页
     ·自我效能感各维度在人口学统计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第58-59页
     ·社会支持各维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第59-63页
     ·心理弹性量表各维度在人口学统计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第63-70页
   ·讨论第70-74页
     ·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研究第70-71页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发展特点研究第71-72页
     ·大学生社会支持发展特点研究第72页
     ·大学生心理弹性发展特点研究第72-74页
第六章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第74-81页
   ·研究目的第74页
   ·研究工具第74页
   ·被试第74页
   ·施测过程第74页
   ·结果第74-79页
     ·社会支持、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第74-75页
     ·社会支持对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第75页
     ·自我概念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之间的中介作用第75-76页
     ·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之间的中介作用第76页
     ·自我概念在社会支持和个人力之间的中介作用第76页
     ·自我概念在社会支持和支持力之间的中介作用第76-77页
     ·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和个人力之间的中介作用第77页
     ·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和支持力之间的中介作用第77页
     ·自我概念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第77-78页
     ·社会支持、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与个人力的路径分析第78-79页
     ·社会支持、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与支持力的路径分析第79页
   ·讨论第79-81页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概念和个人力、支持力的关系第79-80页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个人力、支持力的关系第80页
     ·自我概念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第80-81页
第七章 总讨论第81-83页
   ·本研究的基本取向第81页
   ·大学生心理弹性与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第81页
   ·关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议第81-82页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82-83页
第八章 结论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7页
附录第87-9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第96-97页
致谢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意识及其现代转型
下一篇:临沧市L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现状及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