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意识及其现代转型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10-17页 |
第一节 国外感恩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 感恩的定义 | 第10-11页 |
二 感恩的理论 | 第11-12页 |
三 感恩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国内感恩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一 感恩问卷编制 | 第13-14页 |
二 感恩意识的缺失与感恩教育 | 第14页 |
三 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 | 第14-15页 |
第三节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15-16页 |
一 感恩研究缺乏本土化、现代化 | 第15页 |
二 感恩研究不系统、不全面 | 第15-16页 |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意识探析 | 第17-29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一 传统文化 | 第17页 |
二 感恩意识 | 第17页 |
三 感恩与感戴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感恩的语义分析 | 第18-20页 |
一 我国感恩的历史起源 | 第18-19页 |
二 对感恩的涵义阐释 | 第19-20页 |
第三节 感恩的对象 | 第20-21页 |
一 对人的感恩 | 第20页 |
二 对自然的感恩 | 第20-21页 |
三 对社会的感恩 | 第21页 |
第四节 感恩意识的内容 | 第21-26页 |
一 儒家的“仁爱” | 第22-23页 |
二 墨家的“兼爱” | 第23-24页 |
三 道家的“天人合一” | 第24-25页 |
四 佛家的“结缘” | 第25-26页 |
第五节 感恩的习俗 | 第26-29页 |
一 清明节 | 第26-27页 |
二 教师节 | 第27页 |
三 母亲节 | 第27-28页 |
四 父亲节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农村初中生的感恩现状 | 第29-40页 |
第一节 对象与方法 | 第29-30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29页 |
二 研究工具 | 第29页 |
三 施测程序 | 第29页 |
四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第30-40页 |
一 人口学变量对农村初中生感恩的影响情况 | 第30-31页 |
二 初中三个年级的感恩差异 | 第31-33页 |
三 农村初中生感恩的多角度考察 | 第33-35页 |
四 讨论 | 第35-40页 |
第四章 传统感恩意识的现代转型 | 第40-49页 |
第一节 现代转型的必要性 | 第40-42页 |
一 农村初中生的感恩偏差 | 第40页 |
二 传统感恩意识的困境 | 第40-41页 |
三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 第41-42页 |
第二节 现代转型的注意事项 | 第42-43页 |
一 注重民主和依法治国相结合 | 第42页 |
二 现代转型需与感恩教育相结合 | 第42-43页 |
第三节 现代转型的内容 | 第43-49页 |
一 构建新型家庭关系 | 第44-45页 |
二 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第45-46页 |
三 重视义与利的统一 | 第46-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