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2-15页 |
(一) 课程知识:一个关乎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命题 | 第12-13页 |
(二) 认同危机: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改革的当下境遇 | 第13-14页 |
(三) 研究缺欠:关于课程知识合法性问题的比较研究视角缺失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三、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5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二) 研究起点 | 第23-25页 |
四、 研究思路、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25-28页 |
(一)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5-26页 |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关于课程知识及其合法性的相关理论阐释 | 第28-53页 |
一、 课程与课程知识诠释 | 第28-33页 |
(一) 课程的涵义 | 第28-29页 |
(二) 关于课程知识的解读 | 第29-31页 |
(三) 相关概念辨析:课程、课程知识、课程内容与教育知识 | 第31-33页 |
二、 课程知识的特征与生成过程 | 第33-40页 |
(一) 课程知识的特征 | 第33-37页 |
(二) 课程知识的生成过程 | 第37-40页 |
三、 “合法性”的内涵以及课程知识“合法性”释义 | 第40-49页 |
(一) “合法性”思想的渊源与历史发展 | 第40-42页 |
(二) “合法性”内涵的厘定 | 第42-46页 |
(三) 课程知识“合法性”的涵义 | 第46页 |
(四) 关于课程知识“合法性”的几个认识误区 | 第46-49页 |
四、 审视课程知识“合法性”的基本视界和维度 | 第49-53页 |
(一) 课程知识的合意识形态性 | 第49-50页 |
(二) 课程知识的合政治性 | 第50-51页 |
(三) 课程知识的合社会性 | 第51页 |
(四) 社会对“合法性”课程知识的认同程度 | 第51-53页 |
第三章 历史维度中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的合法性 | 第53-70页 |
一、 意识形态渗透下的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生成 | 第53-61页 |
(一) 中小学课程知识生成的权力主体 | 第53-56页 |
(二) 中小学课程知识生成的价值取向 | 第56-59页 |
(三) 中小学课程知识生成的主要特征 | 第59-61页 |
二、 影响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合法性生成的社会因素 | 第61-65页 |
(一) 复杂多变的社会政治环境 | 第61-63页 |
(二) 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制约与影响 | 第63-64页 |
(三) 美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 第64-65页 |
三、 历史维度中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合法性的问题 | 第65-70页 |
(一) 地位性知识与生存性知识的矛盾 | 第66-67页 |
(二) 追求“平等”与维护特权的矛盾 | 第67-68页 |
(三) 中小学课程知识的有效性缺失 | 第68-70页 |
第四章 当代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的合法性 | 第70-105页 |
一、 单一的意识形态性知识的消解 | 第70-78页 |
(一) 统治型课程知识的比例下降 | 第70-73页 |
(二) 课程知识形态的多元性突显 | 第73-75页 |
(三) 培养公民理性精神的课程知识增加 | 第75-76页 |
(四) 科学知识的上位 | 第76-78页 |
二、 中小学课程知识权力主体的多元性 | 第78-84页 |
(一) 国家层面的权力主体 | 第78-80页 |
(二) 州和学校层面的权力主体 | 第80-81页 |
(三) 课程专家及社会各阶层的意见 | 第81-82页 |
(四) 多元权力主体之间的利益制衡关系 | 第82-84页 |
三、 中小学课程知识价值诉求的多元化 | 第84-93页 |
(一) 政治性诉求 | 第84-85页 |
(二) 社会性诉求 | 第85-90页 |
(三) 个体性诉求 | 第90-91页 |
(四) 各类诉求在中小学课程知识生成中的地位 | 第91-93页 |
四、当代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的呈现 | 第93-105页 |
(一) 课程知识的类型 | 第93-96页 |
(二) 课程知识的结构 | 第96-98页 |
(三) 教科书的编审 | 第98-105页 |
第五章 当代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合法性的影响因素 | 第105-132页 |
一、 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变迁 | 第105-115页 |
(一) 世界政治与经济发展主题的转换 | 第105-112页 |
(二) “全球化”浪潮的兴起 | 第112-114页 |
(三) 民主、公平与正义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 第114-115页 |
二、 社会公共理性与技术理性的流行 | 第115-123页 |
(一) 公共理性的成熟 | 第116-119页 |
(二) 技术理性的流行 | 第119-121页 |
(三) “生存主义”文化的盛行 | 第121-123页 |
三、 国家教育职能的现代性变革 | 第123-127页 |
(一) 国家追逐全球经济霸权的需要 | 第123-125页 |
(二) 国家对教育卓越的强烈诉求 | 第125-127页 |
四、 美国传统中小学课程知识的合法性危机 | 第127-132页 |
(一) 中小学课程知识的合法性“权威”失落 | 第127-129页 |
(二) 中小学课程知识改革的社会认同危机 | 第129-132页 |
第六章 关于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合法性的反思 | 第132-155页 |
一、 关于中小学课程知识合法性基础的重新审视 | 第132-137页 |
(一) 合法性需要建构在有效性的基础之上 | 第132-135页 |
(二) 合法性的维持需要与社会的动态需求合拍 | 第135-137页 |
二、 关于中小学课程知识权力主体问题的理性认识 | 第137-140页 |
(一) 课程知识的权力主体应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 第137-139页 |
(二) 应构建多元权力主体共契的课程知识生成模式 | 第139-140页 |
三、 关于中小学课程知识的正义性辩护 | 第140-145页 |
(一) 课程知识发展应延承自身的内在逻辑性 | 第141-143页 |
(二) 课程知识应充分彰显对个体人的生存意义的关照 | 第143-145页 |
四、 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合法性对我国的启示 | 第145-155页 |
(一) 正确认识课程知识的意识形态性质 | 第146-149页 |
(二) 关于我国中小学课程知识供应制度的反思 | 第149-155页 |
结语 | 第155-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4页 |
后记 | 第164-166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