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导论 | 第12-28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2-17页 |
(一) 现代人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 | 第12-14页 |
(二) 媒介与学生的关系的日益紧密 | 第14-15页 |
(三) 大众传播媒介甚至成为伤害儿童发展前景的基础性的力量 | 第15-17页 |
(四)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收效甚微 | 第17页 |
二、 研究问题与意义 | 第17-19页 |
(一) 研究问题 | 第1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 文献分析法 | 第19页 |
(二) 历史研究法 | 第19-20页 |
(三) 比较研究法 | 第20页 |
(四) 案例分析法 | 第20页 |
四、 文献综述 | 第20-26页 |
(一) 以国内为对象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 第20-23页 |
(二) 以国外为对象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 | 第23-25页 |
(三) 对以往研究的总体性评价 | 第25-26页 |
五、 研究思路 | 第26-28页 |
(一)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6-27页 |
(二)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7-28页 |
第一章 世界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现状 | 第28-46页 |
一、 媒介素养教育的含义及其意义 | 第28-33页 |
(一) 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概念的界定 | 第28-31页 |
(二) 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 第31-33页 |
二、 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状况与主要特征 | 第33-41页 |
(一) 法国的媒介素养教育 | 第33-34页 |
(二) 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 第34-36页 |
(三) 加拿大的媒介素养教育 | 第36-37页 |
(四) 亚洲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 第37-38页 |
(五) 德国和澳大利亚的媒介素养教育 | 第38-39页 |
(六) 上述各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总体特征 | 第39-41页 |
三、 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状况 | 第41-46页 |
(一) 我国台湾和香港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 第41-42页 |
(二) 我国大陆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42-43页 |
(三)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 | 第43页 |
(四) 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标准 | 第43-44页 |
(五) 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理念 | 第44页 |
(六) 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模式与方法 | 第44页 |
(七) 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培养 | 第44-46页 |
第二章 美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演变 | 第46-50页 |
一、 孕育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 | 第46-47页 |
(一) 孕育阶段防御式媒介素养教育的出现 | 第46页 |
(二) 孕育阶段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媒介理念 | 第46-47页 |
(三) 孕育阶段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任务 | 第47页 |
二、 面对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 | 第47-48页 |
(一) 面对阶段积极应对式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出现 | 第47页 |
(二) 面对阶段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媒介理念 | 第47-48页 |
(三) 面对阶段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 | 第48页 |
三、 过渡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 | 第48-50页 |
(一) 过渡阶段批判反思性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始 | 第48页 |
(二) 过渡阶段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媒介理念 | 第48页 |
(三) 过渡阶段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 | 第48-50页 |
第三章 美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50-59页 |
一、 枪弹理论与涵化理论 | 第50-52页 |
(一) 枪弹理论 | 第50-51页 |
(二) 涵化理论 | 第51-52页 |
二、 批判理论 | 第52-54页 |
(一) 麦克卢汉的媒介批评理论 | 第52-53页 |
(二)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评理论 | 第53-54页 |
三、 媒介生态学理论 | 第54-56页 |
四、 媒介理论对美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 | 第56页 |
五、 西方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著名阐述:媒介素养教育的八大理念和十八项原则 | 第56-59页 |
(一) 媒介素养教育的八大理念 | 第56-57页 |
(二) 媒介素养教育的十八项原则 | 第57-59页 |
第四章 美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 | 第59-76页 |
一、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理念 | 第59-60页 |
(一) 课程设计 | 第59页 |
(二) 教育模式 | 第59-60页 |
二、 美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标准的变化 | 第60-65页 |
(一) 媒介素养教育标准的变化 | 第60-61页 |
(二) 学科中媒介素养教育标准的定位 | 第61页 |
(三) 媒介素养标准的实例分析 | 第61-65页 |
三、 美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估标准 | 第65-70页 |
四、 美国中小学媒介素养的十二种基本方法 | 第70-76页 |
第五章 德克萨斯州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案例研究 | 第76-95页 |
一、 德克萨斯州媒介素养教育标准的确立及其影响 | 第76-78页 |
(一) 德克萨斯州媒介素养教育标准的制定情况 | 第76-77页 |
(二) 德克萨斯州媒介素养教育标准的影响 | 第77-78页 |
二、 德克萨斯州媒介素养课程标准的变化历程 | 第78-87页 |
(一) 影响德克萨斯州媒介素养标准变化的因素 | 第78-81页 |
(二) 德克萨斯州媒介素养教育标准的具体实施 | 第81-83页 |
(三) 德克萨斯州媒介素养教育标准的变化历程 | 第83-84页 |
(四) 德克萨斯州媒介素养教育新旧标准的对照 | 第84-87页 |
三、 德克萨斯州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教育者的培训 | 第87-90页 |
(一) 德克萨斯州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教育者的培训概况 | 第87-89页 |
(二) 德克萨斯州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者培训的实施细节 | 第89-90页 |
四、 德克萨斯州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价测试 | 第90-92页 |
(一) 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价测试的重要性 | 第90-91页 |
(二) 媒介素养教育评价测试的具体内容 | 第91页 |
(三) 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价测试在推进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不足 | 第91-92页 |
五、 德克萨斯州媒介素养教育变化历程的综合分析 | 第92-95页 |
(一) 对德克萨斯州媒介素养教育起到推动作用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92页 |
(二) 可靠的资金来源是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物质保证 | 第92-93页 |
(三) 高等院校中媒介素养教育的缺乏影响了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 | 第93-95页 |
第六章 美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经验教训及其因素分析 | 第95-104页 |
一、 对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理论基础与方法的反思 | 第95-96页 |
(一) 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和人对媒介的理解密切相关的 | 第95页 |
(二) 媒介评估标准和教学方法的建设极大的促进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 第95页 |
(三) 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注重学生的媒介内在能力的养成 | 第95-96页 |
二、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经验 | 第96-97页 |
(一) 成立专门的媒介素养的教育机构 | 第96页 |
(二) 定期召开组织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工作会议 | 第96页 |
(三) 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正规课程 | 第96页 |
(四) 充分发挥教师在媒介素养教育推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 第96-97页 |
三、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所面临的障碍 | 第97-99页 |
(一) 地理因素对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 | 第97页 |
(二)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动力机制相对匮乏 | 第97-98页 |
(三) 国家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政策相对缺乏 | 第98-99页 |
四、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完善的可能路径 | 第99-104页 |
(一) 克服地理因素和政体因素,努力建立全国统一性的媒介素养教育标准 | 第99-100页 |
(二) 进一步加大媒介素养教育意识在草根阶层的传播 | 第100-101页 |
(三) 进一步完善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价机制在推进媒介素养教育开展中的作用 | 第101页 |
(四) 完善对于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的培训制度,从而使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有强大的师资做保障 | 第101页 |
(五) 保证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有可靠的资金来源 | 第101-104页 |
结语 | 第104-107页 |
一、 对德克萨斯州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思考 | 第104-105页 |
(一) 注重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逐步提升其媒介素养教育的能力 | 第104页 |
(二) 媒介素养教育的标准设计较为科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 第104页 |
(三) 媒介素养教育标准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权力博弈的结果 | 第104页 |
(四) 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标准有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 | 第104-105页 |
二、 对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展望 | 第105-107页 |
(一) 对于媒介素养教育开展的重要性要给予充分重视 | 第106页 |
(二) 注重媒介素养教育标准的建设 | 第106页 |
(三) 注重媒介素养教育师资的培养与培训 | 第106页 |
(四) 注重多样化的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方法的开发与研究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5页 |
附录 | 第115-120页 |
后记 | 第120-121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