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导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相关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新生代农民工概述 | 第16-37页 |
第一节 农民工及新生代农民工 | 第16-28页 |
一、"农民工"的涵义 | 第16-21页 |
二、"农民工"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 第21-25页 |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 | 第25-28页 |
第二节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 第28-37页 |
一、人口学特征 | 第28-31页 |
二、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技能特征 | 第31-33页 |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观认知特征 | 第33-37页 |
第二章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分析 | 第37-53页 |
第一节 新生代农民工总体概况 | 第37-44页 |
一、新生代农民工供求基本概况 | 第37-40页 |
二、新生代农民工区域分布概况 | 第40-42页 |
三、新生代农民工行业分布概况 | 第42-44页 |
第二节 新生代农民工的务工现状 | 第44-48页 |
一、劳动合同签约率低 | 第44页 |
二、工作环境条件较差 | 第44-46页 |
三、工资水平偏低 | 第46页 |
四、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 第46-47页 |
五、组织化程度低 | 第47-48页 |
第三节 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 第48-53页 |
一、居住环境和住宿环境差 | 第48-49页 |
二、文化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 第49-50页 |
三、精神压力大,社会认同度低 | 第50-51页 |
四、消费意愿强,储蓄能力弱 | 第51-53页 |
第三章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困境 | 第53-69页 |
第一节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技能素质与就业不协调 | 第53-57页 |
一、文化素质有所提升,整体依然偏低 | 第53-55页 |
二、技能素质依然低下,"一技之长"欠缺 | 第55-56页 |
三、心理素质需待提升 | 第56-57页 |
第二节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和农村双重边缘化 | 第57-62页 |
一、新生代农民工被农村边缘化 | 第57-59页 |
二、新生代农民工被城市边缘化 | 第59-62页 |
第三节 企业经营管理落后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就业 | 第62-65页 |
一、企业经营过于偏重经济利益 | 第62-63页 |
二、企业经营管理受小农意识制约 | 第63-64页 |
三、企业工会组织建立缺失 | 第64-65页 |
第四节 经济制度矛盾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就业 | 第65-69页 |
一、城乡二元结构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 | 第65-66页 |
二、产业升级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就业 | 第66-67页 |
三、投资结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就业 | 第67-69页 |
第四章 改善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状况的思路 | 第69-85页 |
第一节 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状况遵循的原则 | 第69-72页 |
一、坚持统筹城乡就业,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向城镇转移 | 第69-70页 |
二、坚持计划协调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 第70-71页 |
三、贯彻落实"以人文本" | 第71-72页 |
第二节 继续加强教育事业,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 | 第72-74页 |
一、改善农村基础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文化素质 | 第72页 |
二、加大专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技能素质 | 第72-73页 |
三、加强心理教育及心理疏导,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素质 | 第73-74页 |
第三节 改革户籍制度,尽早完成新生代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化 | 第74-77页 |
一、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 | 第74-75页 |
二、改革户籍制度,破除就业制度障碍 | 第75-76页 |
三、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加快城镇化步伐 | 第76-77页 |
第四节 构建以发挥和提高职工素质为中心的企业经营管理 | 第77-80页 |
一、企业经营注重组织协调和指挥协作,而非"配置资源" | 第77-78页 |
二、培养"以人为本"企业文化 | 第78-79页 |
三、积极建立企业工会组织,畅通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 | 第79-80页 |
第五节 加强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引导和保护 | 第80-85页 |
一、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收入 | 第80-81页 |
二、加快完善覆盖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81-83页 |
三、大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文化地位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