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磬河北梆子老生唱腔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梆子腔与河北梆子 | 第13-20页 |
·梆子腔 | 第13-14页 |
·河北梆子 | 第14-20页 |
·河北梆子历史 | 第14-15页 |
·河北梆子音乐 | 第15-17页 |
·河北梆子流派 | 第17-20页 |
第二章 王玉磬与河北梆子老生唱腔 | 第20-50页 |
·王玉磬的戏曲人生 | 第20-23页 |
·梨园女儿继承父业 | 第20-21页 |
·明学暗仿博采众长 | 第21-22页 |
·心系梆子痴心不改 | 第22-23页 |
·艺术生命永葆青春 | 第23页 |
·改革老生唱腔的原因 | 第23-26页 |
·男老生唱腔自身的原因 | 第24页 |
·观众需求的原因 | 第24-25页 |
·演员素养的原因 | 第25-26页 |
·王玉磬老生唱腔艺术初探 | 第26-50页 |
·跌宕起伏的唱腔旋律 | 第26-27页 |
·洒脱凝重的拖腔手法 | 第27-29页 |
·变化丰富的板式结构 | 第29-31页 |
·生动巧妙的润腔风格 | 第31-33页 |
·简洁明晰的唱词结构 | 第33-35页 |
·博采众长的唱腔表演 | 第35-43页 |
·风格各异的【哭相思】段 | 第43-47页 |
·精妙绝伦的《送瘟神》 | 第47-50页 |
第三章 王玉磬的艺术成就 | 第50-66页 |
·对河北梆子的贡献 | 第50-55页 |
·丰富唱腔板式 | 第50-54页 |
·培养后继人才 | 第54-55页 |
·“王派”唱腔艺术的确立 | 第55-66页 |
·“王派”唱腔形成的原因 | 第55-58页 |
·“王派”唱腔的艺术风格 | 第58-63页 |
·“王派”唱腔的继承与发展 | 第63-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A 采访报告 | 第71-79页 |
A.1 | 第71-73页 |
A.2 | 第73-77页 |
A.3 | 第77-79页 |
附录B 王玉磬艺术生活纪历 | 第79-91页 |
附录C 王玉磬音像资料一览 | 第91-93页 |
附录D 剧照与生活照 | 第93-95页 |
D.1 王玉磬近照 | 第93页 |
D.2 传道授业 | 第93页 |
D.3 《四郎探母》剧照 | 第93页 |
D.4 《辕门斩子》剧照 | 第93-94页 |
D.5 《南北和》剧照 | 第94页 |
D.6 《赵氏孤儿》剧照 | 第94页 |
D.7 《苏武》剧照 | 第94页 |
D.8 《杀庙》剧照 | 第94-95页 |
D.9 《太白醉写》剧照 | 第95页 |
D.10 《清官册》剧照 | 第95页 |
D.11 1992 年演出 | 第95页 |
D.12 1995 年获奖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