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导论 | 第11-15页 |
·理论综述 | 第11-12页 |
·消费与消费伦理的内在涵义 | 第11页 |
·消费伦理观与消费行为的内在涵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全文框架 | 第13-15页 |
2 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以及积极方面 | 第15-22页 |
·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 | 第15-19页 |
·大学生的消费内容简单 | 第15-16页 |
·消费结构多元化 | 第16-17页 |
·消费的差异性增大 | 第17-18页 |
·大学生消费中存“两极分化” | 第18页 |
·消费时尚日益凸现 | 第18-19页 |
·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积极方面 | 第19-22页 |
·自主支配消费,我的消费我做主 | 第19页 |
·消费是为了“积极”而不是“盲目” | 第19页 |
·合理的积极消费不是过度浪费 | 第19-20页 |
·积极的兴趣消费 | 第20页 |
·货比三家,只买最好不买最贵 | 第20页 |
·消费中的民族情感浓国货 | 第20-21页 |
·关注弱势群体,彰显爱心的消费心理 | 第21-22页 |
3 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观的缺失 | 第22-28页 |
·精神方面消费不足 | 第22页 |
·消费中的个人主义倾向严重 | 第22-23页 |
·不能自拔的网络沉溺性消费 | 第23页 |
·离轨的物质消费 | 第23-26页 |
·越演越烈的炫耀性消费 | 第23-24页 |
·“残酷”的形象消费 | 第24页 |
·无奈的人情消费 | 第24页 |
·追求超前消费、品牌消费 | 第24-25页 |
·盲目的模仿消费 | 第25页 |
·享乐主义消费 | 第25-26页 |
·虚度年华,透支身体 | 第26页 |
·和谐消费观的偏失 | 第26-28页 |
·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 | 第27页 |
·与其他同学关系不和谐 | 第27-28页 |
4 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观偏失的原因 | 第28-33页 |
·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原因 | 第28-30页 |
·特殊的年龄阶段 | 第28页 |
·心理发育未完全成熟 | 第28-30页 |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 第30-31页 |
·高校缺乏相关教育 | 第31页 |
·社会的影响 | 第31-33页 |
·西方的消费主义的影响 | 第31-32页 |
·社会供需的对等性 | 第32-33页 |
5 当代大学生应确立正确的消费伦理观 | 第33-38页 |
·树立以“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消费伦理观念 | 第33-35页 |
·坚持适度消费原则 | 第33-34页 |
·要把节俭同消费辩证地统一起来 | 第34页 |
·适度消费,勤俭节约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消耗 | 第34-35页 |
·重视大学生爱心的培养,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消费者 | 第35-37页 |
·培养大学生对父母的感恩 | 第35-36页 |
·奉献爱心,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 第36页 |
·提倡大学生发展绿色消费,发扬绿色文明 | 第36-37页 |
·引导大学生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提升精神消费的水平 | 第37-38页 |
6 大学生科学消费伦理观建构的实践路径 | 第38-51页 |
·家庭是学生建构科学消费伦理观的基础 | 第38-40页 |
·建立科学文明的家庭消费 | 第38-39页 |
·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 第39-40页 |
·学校教育是学生建构科学消费伦理观的主阵地 | 第40-43页 |
·直接的消费教育引导 | 第40-42页 |
·间接的消费文化引导 | 第42-43页 |
·社会环境是学生建构科学消费伦理观的支柱 | 第43-47页 |
·充分利用大众传媒,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 | 第43-44页 |
·政府社会要注重政策文化引导 | 第44-45页 |
·消费教育是现代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 第45-46页 |
·银行应提高大学生信用消费门槛 | 第46-47页 |
·理性自律是大学生建构科学消费伦理观的关键 | 第47-51页 |
·学会如何做人是基础 | 第47-48页 |
·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 第48-49页 |
·通过实际行动完成质的飞跃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