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页 |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统计方法 | 第13页 |
| ·概率论方法 | 第13页 |
| ·计算机模拟方法 | 第13页 |
| ·主要结论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影响互通立交间距的因素分析 | 第15-26页 |
| ·互通立交间距及其影响因素 | 第15-19页 |
| ·互通立交间距的定义 | 第15-18页 |
| ·互通立交间距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 ·交通标志设置距离 | 第19-21页 |
| ·换车道行为分析 | 第21-25页 |
| ·目标车道选择 | 第21-22页 |
| ·可接受间隙 | 第22-25页 |
| ·换车道行为 | 第25页 |
| ·价值因素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互通立交基本路段、合流区、分流区车辆运行状况调查 | 第26-31页 |
| ·调查目的 | 第26页 |
| ·调查内容 | 第26页 |
| ·调查方案设计 | 第26-28页 |
| ·调查地点的选择 | 第26-27页 |
| ·数据采集仪器 | 第27页 |
| ·调查仪器的布设 | 第27-28页 |
| ·调查数据的处理 | 第28-31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8页 |
| ·数据处理结果 | 第28-31页 |
| 第四章 互通立交基本路段交通流特性与行为分析 | 第31-37页 |
| ·交通流三参数关系 | 第31-32页 |
| ·速度-密度关系 | 第31-32页 |
| ·交通量-密度关系 | 第32页 |
| ·速度-交通量关系 | 第32页 |
| ·城市快速路基本路段交通流特性 | 第32-37页 |
| ·交通量小时变化特性 | 第33页 |
| ·交通量方向变化特性 | 第33-34页 |
| ·基本路段速度特性 | 第34-35页 |
| ·车辆组成特性 | 第35-37页 |
| 第五章 互通立交合流区、分流区交通流特性与行为分析 | 第37-41页 |
| ·城市快速路合流影响区交通流特性 | 第37-38页 |
| ·合流影响区速度特性 | 第37-38页 |
| ·合流区车辆车头时距 | 第38页 |
| ·城市快速路分流影响区交通流特性 | 第38-41页 |
| ·分流影响区速度特性 | 第39页 |
| ·分流区车辆车头时距 | 第39-41页 |
| 第六章 互通立交最小间距模型 | 第41-48页 |
| ·互通立交最小间距的组成 | 第41-42页 |
| ·互通立交基本路段最小距离 | 第42-45页 |
| ·车辆等待可插入间隙时的行驶距离 | 第43-44页 |
| ·为变换车道而调整车速等行驶的距离 | 第44页 |
| ·变换车道车辆横移时行驶的距离 | 第44-45页 |
| ·交通标志反应距离 | 第45页 |
| ·车辆在进入出口匝道前确认安全距离 | 第45页 |
| ·互通立交间路段加减速车道长度 | 第45-46页 |
| ·加速车道长度 | 第45页 |
| ·减速车道长度 | 第45-46页 |
| ·互通立交最小间距模型 | 第46-47页 |
| ·单向2 车道快速路互通立交最小间距计算 | 第47-48页 |
| 第七章 城市互通立交间道路交通仿真 | 第48-54页 |
| ·交通仿真概述 | 第48-49页 |
| ·交通仿真软件 | 第49-50页 |
| ·交通仿真软件的选择 | 第49页 |
| ·TSIS介绍 | 第49-50页 |
| ·互通立交间路段交通仿真 | 第50-54页 |
| ·交通仿真过程 | 第50-51页 |
| ·单向2 车道互通立交间路段交通流仿真 | 第51-54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4-57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4页 |
| ·创新点 | 第54-55页 |
|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加项目及发表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