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中文) | 第1-4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4-6页 |
致谢 | 第6-12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表格目录 | 第13-14页 |
图形目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理论背景 | 第16-20页 |
1.2.1 “联结主义”认知理论 | 第16-18页 |
1.2.2 汉字构形理论 | 第18-20页 |
1.3 本文研究的问题及其理论假设 | 第20-24页 |
1.3.1 问题的提出 | 第20-21页 |
1.3.2 汉字难学问题的症结 | 第21-22页 |
1.3.3 本文研究的问题 | 第22-23页 |
1.3.4 本研究的理论假设 | 第23-24页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4.1 汉字字形表征的方法 | 第24-25页 |
1.4.2 模型构建的方法 | 第25-26页 |
1.5 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26-27页 |
1.6 本文的结构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汉字习得研究概述 | 第29-58页 |
2.1 汉语文字学研究 | 第29-31页 |
2.2 对外汉字教学研究 | 第31-36页 |
2.3 外国学生汉字习得与认知研究 | 第36-49页 |
2.3.1 外国学生汉字习得的偏误分析 | 第36-40页 |
2.3.2 外国学生汉字正字法意识发展的研究 | 第40-44页 |
2.3.3 外国学生汉字认知单元的研究 | 第44-49页 |
2.4 汉字习得与认知研究的新领域 | 第49-58页 |
2.4.1 联结主义产生的理论背景 | 第49-50页 |
2.4.2 联结主义的基本特征 | 第50-53页 |
2.4.3 联结主义模型在语言习得领域的应用 | 第53-56页 |
2.4.4 国内基于神经网络的语言习得与认知模拟研究 | 第56-58页 |
第三章 模型建构 | 第58-72页 |
3.1 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SOFM)的基本原理 | 第58-65页 |
3.1.1 Kohonen的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 | 第58-62页 |
3.1.2 Miikkulainen的 DISLEX模型 | 第62-64页 |
3.1.3 Jamesand Miikkulainen的 SARDNET模型 | 第64-65页 |
3.2 本模拟研究的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的构建 | 第65-69页 |
3.2.1 “汉字部件识别模型”的结构 | 第66-67页 |
3.2.2 “汉字部件识别模型”的算法 | 第67-69页 |
3.3 “汉字部件识别模型”构建的假设及其特点的讨论 | 第69-71页 |
3.4 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模拟文本的用字统计分析 | 第72-86页 |
4.1 模拟文本的选择与数据处理 | 第72-74页 |
4.1.1 模拟文本选择的依据 | 第72-73页 |
4.1.2 模拟文本的数据处理 | 第73-74页 |
4.2 模拟文本用字信息的描述统计 | 第74-84页 |
4.2.1 《汉语教程》汉字数量与分布统计 | 第74-79页 |
4.2.2 模拟文本汉字使用频度及其分布统计 | 第79-81页 |
4.2.3 模拟文本中汉字结构类型的分布统计 | 第81-84页 |
4.3 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汉字字形表征方法研究 | 第86-100页 |
5.1 关于汉字表征方法的探讨 | 第86-91页 |
5.1.1 拼音文字的表征方法 | 第86-88页 |
5.1.2 表意文字的表征方法 | 第88-91页 |
5.2 本模拟研究的汉字字形表征方案 | 第91-99页 |
5.2.1 汉字字形表征特征的选择原则及表征方法 | 第91-92页 |
5.2.2 本研究汉字字形表征系统的结构和维度 | 第92-93页 |
5.2.3 汉字整字、部件表征与编码 | 第93-99页 |
5.3 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模型的训练及其汉字识别能力的发展 | 第100-117页 |
6.1 模型的运行环境及模拟环境 | 第100-103页 |
6.1.1 模型运行的软、硬件环境 | 第100-102页 |
6.1.2 模型的模拟环境及相关术语 | 第102-103页 |
6.2 模型训练的方法 | 第103-108页 |
6.2.1 前期模型的训练 | 第103-106页 |
6.2.2 新模型的训练方法 | 第106-108页 |
6.3 新模型的训练效果及其汉字识别能力考察 | 第108-113页 |
6.3.1 3个子模型汉字知识获取能力的考察 | 第108-110页 |
6.3.2 模型部件激活能力的考察 | 第110-113页 |
6.4 模型训练方法与模型汉字识别能力发展的讨论 | 第113-116页 |
6.4.1 模型训练方法的讨论 | 第113-114页 |
6.4.2 模型汉字识别能力发展的讨论 | 第114-116页 |
6.5 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七章 模型汉字认知效应检验 | 第117-131页 |
7.1 汉字构形意识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117-121页 |
7.1.1 母语儿童汉字构形意识发展的研究 | 第117-119页 |
7.1.2 外国学生汉字构形意识发展的研究 | 第119-121页 |
7.2 汉字构形规则认知效应及发展过程模拟研究 | 第121-129页 |
7.2.1 模拟研究1:汉字构形规则认知效应模拟 | 第121-124页 |
7.2.2 模拟研究2:汉字结构类型认知效应模拟 | 第124-127页 |
7.2.3 模拟研究3:模型汉字识别错误分析 | 第127-129页 |
7.3 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八章 理论探讨与结论 | 第131-149页 |
8.1 潜在的汉字知识结构与汉字构形意识发展(1 | 第131-137页 |
8.1.1 汉字频次知识对模型汉字识别能力的影响 | 第132-134页 |
8.1.2 汉字结构类型知识对模型汉字识别能力的影响 | 第134-136页 |
8.1.3 结论一 | 第136-137页 |
8.2 语言的“后天习得机制”与模型汉字识别能力的发展 | 第137-141页 |
8.2.1 新旧知识的衔接机制对模型汉字识别能力发展的制约 | 第137-138页 |
8.2.2 知识的累加机制对汉字识别能力发展的制约 | 第138-141页 |
8.2.3 结论二 | 第141页 |
8.3 模型汉字认知效应的现实意义 | 第141-149页 |
8.3.1 模型汉字构形认知效应的现实意义 | 第141-143页 |
8.3.2 模型汉字认知效应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意义 | 第143-145页 |
8.3.3 模型汉字认知效应对汉字教学的意义 | 第145-148页 |
8.3.4 结论三 | 第148-149页 |
第九章 余论 | 第149-153页 |
9.1 模拟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49-150页 |
9.2 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50-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0页 |
附录 | 第160-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