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先进控制的SOC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目次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引言 | 第12页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章节安排 | 第16-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2 SOC平台硬件设计及实现 | 第18-45页 |
·方案设计及硬件选型 | 第18-22页 |
·设计要求 | 第18页 |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第18-19页 |
·微处理器选型 | 第19-21页 |
·硬件系统方案设计 | 第21-22页 |
·核心板 | 第22-30页 |
·电源模块 | 第22-23页 |
·微控制器系统电路 | 第23-25页 |
·扩展存储器 | 第25-28页 |
·外围扩展模块 | 第28-30页 |
·底板 | 第30-35页 |
·通信模块 | 第30-33页 |
·模数转换与数模转换电路 | 第33页 |
·PWM输出与实时时钟 | 第33-34页 |
·I2C接口的铁电存储器FRAM | 第34页 |
·管脚复用处理模块 | 第34-35页 |
·人机交互板 | 第35-39页 |
·触摸屏 | 第35-38页 |
·按键电路 | 第38页 |
·电源调理方案 | 第38-39页 |
·蜂鸣器与液晶 | 第39页 |
·IO接口板 | 第39-42页 |
·模拟输入输出接口 | 第40页 |
·数字输入输出接口 | 第40-41页 |
·通信接口 | 第41页 |
·电源接口 | 第41页 |
·PWM接口 | 第41-42页 |
·外部复位接口 | 第42页 |
·平台的硬件实现 | 第42-44页 |
·系统资源 | 第43页 |
·使用流程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3 SOC平台软件设计及实现 | 第45-68页 |
·软件系统方案设计 | 第45-46页 |
·软件开发平台的搭建 | 第46-48页 |
·系统移植准备 | 第48-49页 |
·系统启动模式 | 第48-49页 |
·启动程序配置 | 第49页 |
·Linux内核移植 | 第49-51页 |
·嵌入式Linux内核概述 | 第50页 |
·嵌入式Linux内核移植 | 第50-51页 |
·文件系统 | 第51-53页 |
·编译busybox | 第52页 |
·制作根文件系统映像文件 | 第52-53页 |
·双核通信系统软件配置 | 第53-54页 |
·DSPLINK概述 | 第53-54页 |
·DSPLINK配置与编译 | 第54页 |
·驱动 | 第54-65页 |
·Linux设备驱动程序的组成和分类 | 第55-56页 |
·通用设备的驱动实现 | 第56-57页 |
·SPI驱动实现 | 第57-58页 |
·LCD驱动实现 | 第58-62页 |
·触摸屏驱动实现 | 第62-65页 |
·显示界面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4 预测控制的SOC实现 | 第68-89页 |
·约束多变量预测控制 | 第68-72页 |
·算法整体实现策略 | 第72-74页 |
·先进控制算法实现方案 | 第72-73页 |
·算法整体改进思路 | 第73-74页 |
·SOC实现效果的评价标准 | 第74页 |
·预测模型的实现 | 第74页 |
·约束项处理 | 第74-78页 |
·约束项合并 | 第76-77页 |
·约束补偿 | 第77页 |
·约束判断 | 第77-78页 |
·求解算法改进 | 第78-87页 |
·解约束子算法选取和改进 | 第78-82页 |
·控制量更新策略 | 第82-87页 |
·算法截止 | 第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5 先进控制策略和仿真分析 | 第89-95页 |
·先进控制平台的整体实现 | 第89-90页 |
·预测控制实现策略和相关设置 | 第90-91页 |
·预测控制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91-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95-97页 |
·结论 | 第95-96页 |
·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