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1页 |
一、理论溯源:相关概念及理论介绍 | 第11-44页 |
(一) 语文素养 | 第11-23页 |
1. 语文素养内涵探索 | 第12-19页 |
2. 语文素养外延界说 | 第19-21页 |
3. 语文素养相关概念辨析 | 第21-23页 |
(二) 协同发展 | 第23-32页 |
1. 协同发展的主要内涵 | 第24-25页 |
2. 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5-30页 |
3. 协同发展的核心要义 | 第30-32页 |
(三) 基于协同发展的学生语文素养 | 第32-44页 |
1. 基于协同发展的语文素养之特性 | 第33-36页 |
2. 语文素养协同发展的元素及形态 | 第36-42页 |
3. 判别语文素养协同发展的标准 | 第42-44页 |
二、动因分析:学生语文素养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 第44-62页 |
(一) 世界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 第44-47页 |
1. 美国“重思维”母语教学 | 第44-45页 |
2. 英国“显个性”母语教学 | 第45页 |
3. 日本“融生活”母语教学 | 第45-47页 |
(二) 我国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 第47-55页 |
1. 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失协 | 第48-50页 |
2. 文言文与现代文素养的失协 | 第50-52页 |
3. 汉语素养与文学素养的失协 | 第52-55页 |
(三)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 | 第55-62页 |
1. 培养学习型人才的需要 | 第56-57页 |
2.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 第57-59页 |
3. 培养协作型人才的需要 | 第59-60页 |
4.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 第60-62页 |
三、现实折射:学生语文素养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 第62-83页 |
(一) 素质教育大环境为语文素养协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 第62-71页 |
1. 社会对协同发展的理解和支持 | 第62-63页 |
2. 语文学科的融合与教学的转型 | 第63-64页 |
3.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 | 第64-65页 |
4. 语文协同教学实施条件的具备 | 第65-71页 |
(二) 当代学生的特点为语文素养协同发展提供了主观条件 | 第71-74页 |
1. 身心发展特点 | 第71-72页 |
2. 认知的多元性 | 第72-73页 |
3. 个体的差异性 | 第73-74页 |
(三) 语文素养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在语文协同教学中得到初步验证 | 第74-83页 |
1. 语文“双主协同”学教模式 | 第74-76页 |
2. 语文“双五自”协同教学模式 | 第76-78页 |
3. 语文“四自主、双协同”新教学模式 | 第78-79页 |
4. 语文“教学—心理”协同发展课堂模式 | 第79-83页 |
四、实践探讨:学生语文素养协同发展的基本策略 | 第83-131页 |
(一) 语文素养协同发展的建构机制 | 第83-113页 |
1. 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协同 | 第84-90页 |
(1) 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 | 第84-85页 |
(2) 以“口语交际教学”促协同 | 第85-88页 |
(3) 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化 | 第88-90页 |
2. 文言文与现代文素养的协同 | 第90-99页 |
(1)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关系 | 第90-92页 |
(2) 以“趣味文言教学”促协同 | 第92-97页 |
(3) 语文教师自身素养的专业化 | 第97-99页 |
3. 汉语素养与文学素养的协同 | 第99-113页 |
(1) 汉语素养与文学素养的关系 | 第99-102页 |
(2) 以“语文复合教学”促协同 | 第102-106页 |
(3) 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复合化 | 第106-113页 |
(二) 语文素养协同发展的教学特性 | 第113-117页 |
1. 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 第114-115页 |
2. 语文教学是有目的性的系统 | 第115-116页 |
3. 语文教学是一个成长的系统 | 第116-117页 |
(三) 语文素养协同发展的实施方式 | 第117-125页 |
1. 学科内协同 | 第117-118页 |
2. 学科间协同 | 第118-120页 |
3. 学科外协同 | 第120-125页 |
(四) 语文素养协同发展的效应评析——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为例 | 第125-131页 |
1. 从理念上总体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 | 第126页 |
2.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 第126-127页 |
3. 语文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协同 | 第127-128页 |
4. 语文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学方式的协同 | 第128-131页 |
结语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8页 |
附录 | 第138-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