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隐喻词汇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选题缘由 | 第9页 |
|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 ·隐喻的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 ·隐喻应用于词汇教学的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 ·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12-15页 |
| ·隐喻的概念 | 第12-13页 |
| ·隐喻造词和引申的基础 | 第13-15页 |
| ·本文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 | 第15-17页 |
| ·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15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 第2章 隐喻在词义生成中的重要作用 | 第17-26页 |
| ·词义的生成 | 第17-18页 |
| ·构成新词的隐喻 | 第18-21页 |
| ·前喻式 | 第18-19页 |
| ·后喻式 | 第19-20页 |
| ·整体隐喻式 | 第20-21页 |
| ·词义发展中的隐喻 | 第21-24页 |
| ·词义运用中的隐喻 | 第24-26页 |
| 第3章 隐喻词汇的特点 | 第26-33页 |
| ·隐喻词汇的普遍性 | 第26-27页 |
| ·隐喻词汇的文化性 | 第27-30页 |
| ·隐喻词汇的网络性 | 第30-33页 |
| ·隐喻构词的网络性 | 第30页 |
| ·词义扩展的网络性 | 第30-33页 |
| 第4章 隐喻词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分析 | 第33-42页 |
| ·根据隐喻词汇的普遍性进行词汇教学 | 第33-34页 |
| ·根据隐喻词汇的文化性进行词汇教学 | 第34-38页 |
| ·喻体不同,喻义相同 | 第34-35页 |
| ·喻体相同,喻义不同 | 第35-36页 |
| ·喻体空缺 | 第36-37页 |
| ·喻体交流 | 第37-38页 |
| ·根据隐喻词汇的网络性进行词汇教学 | 第38-40页 |
| ·将语境与隐喻的相似性基础引入教学 | 第40-42页 |
| 结语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