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城市快速路交通流建模与仿真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1 引言 | 第15-19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 第16-19页 |
·城市快速路交通特点 | 第16页 |
·北京城市快速路现状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9-31页 |
·城市快速路交通流特性研究 | 第19-20页 |
·交通流特性三要素及相互关系 | 第19页 |
·城市快速路交通流特性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交通仿真模型 | 第20-23页 |
·交通仿真模型分类 | 第20-21页 |
·典型交通仿真模型 | 第21-22页 |
·典型交通仿真模型在我国快速路的应用 | 第22-23页 |
·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23-25页 |
·元胞自动机的发展 | 第23-24页 |
·元胞自动机的概念及构成 | 第24页 |
·元胞自动机模型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 第24-25页 |
·匝道控制 | 第25-29页 |
·匝道控制算法概述 | 第25-27页 |
·国内外匝道控制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3 城市快速路出入口匝道区域交通流运行特性分析 | 第31-45页 |
·入口匝道交通流特性分析 | 第31-33页 |
·入口匝道流量特性分析 | 第31-33页 |
·入口匝道速度特性分析 | 第33页 |
·入口匝道主路上下游交通流特性分析 | 第33-37页 |
·入口匝道主路上下游车道利用率分析 | 第33-35页 |
·入口匝道主路上下游密度分析 | 第35-37页 |
·出口匝道及其衔接区域交通流特性分析 | 第37-42页 |
·出口匝道交通流量特性 | 第37-39页 |
·出口匝道交通流速度特性 | 第39-40页 |
·出口匝道主路上下游车道利用率分析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4 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控制方法 | 第45-63页 |
·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控制原理及其特点 | 第45-46页 |
·控制方案介绍 | 第46页 |
·建立模型及参数标定 | 第46-49页 |
·模型中的跟驰模型 | 第46-47页 |
·模型中主路间换道模型 | 第47页 |
·模型中的入口匝道控制模型 | 第47-49页 |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控制评价指标 | 第49-50页 |
·仿真结果 | 第50-52页 |
·对Alinea控制方法的改进 | 第52-60页 |
·连续两个入口匝道情况下的仿真 | 第54-56页 |
·HMI的引入 | 第56-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5 城市快速路出口匝道区域建模仿真 | 第63-85页 |
·基于元胞自动机理论的城市快速路出口匝道模型 | 第63-67页 |
·有减速车道与主路相连情况 | 第63-66页 |
·无减速车道与主路相连情况 | 第66-67页 |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67页 |
·出口匝道对于城市快速路车道利用率的影响 | 第67-72页 |
·有减速车道与主路相连情况 | 第67-70页 |
·无减速车道与主路相连情况 | 第70-72页 |
·减速车道长度的定量分析 | 第72-81页 |
·上游无入口匝道情形下 | 第73-78页 |
·上游有入口匝道情形下 | 第78-81页 |
·减速车道区域车辆的诱导作用分析 | 第8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5-89页 |
·论文研究结论 | 第85-86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86-87页 |
·研究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附录A | 第93-113页 |
作者简历 | 第113-11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