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岩溶隧道灾害发生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岩溶隧道稳定性的定性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岩溶隧道与溶洞安全距离的半定量及定量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岩溶隧道与溶洞安全距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安全距离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49页 |
·隧道与溶洞间安全距离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基于岩石力学围岩应力基本理论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0-24页 |
·单一圆形孔洞周围围岩应力的线弹性分析 | 第21-22页 |
·单一圆形孔洞周围围岩应力的弹塑性分析 | 第22-23页 |
·单一椭圆形孔洞周边围岩应力线弹性分析 | 第23-24页 |
·两个相邻孔洞相互影响下的围岩应力分析 | 第24页 |
·基于FLAC~(3D)数值模拟的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 第24-47页 |
·FLAC~(3D)简介 | 第25-26页 |
·溶洞跨度的影响 | 第26-33页 |
·溶洞高跨比的影响 | 第33-40页 |
·侧压力系数的影响 | 第40-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3. 隧道与周围隐伏溶洞安全距离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49-75页 |
·隧道与溶洞安全距离的力学判据 | 第49-50页 |
·隧道与上方隐伏溶洞安全距离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50-60页 |
·计算模型 | 第50-51页 |
·影响因子和试验方案选择 | 第51-53页 |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53-58页 |
·隧道与上方溶洞临界安全距离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58-60页 |
·隧道与其下方隐伏溶洞临界安全距离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60-66页 |
·计算模型 | 第60-61页 |
·影响因子和试验方案选择 | 第61-62页 |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隧道与下方溶洞临界安全距离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64-66页 |
·隧道与其侧方隐伏溶洞临界安全距离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66-72页 |
·计算模型 | 第66页 |
·影响因子和试验方案选择 | 第66-67页 |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67-70页 |
·隧道与侧方溶洞临界安全距离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4 泄水洞(隧道)与掌子面前方溶洞安全距离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75-93页 |
·泄水洞与其掌子面前方溶洞安全距离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75-85页 |
·计算模型 | 第75-77页 |
·影响因子和试验方案选择 | 第77-79页 |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79-83页 |
·泄水洞与掌子面前方溶洞安全距离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83-85页 |
·隧道与其掌子面前方溶洞安全距离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85-91页 |
·计算模型 | 第85-86页 |
·影响因子和试验方案选择 | 第86-87页 |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87-90页 |
·隧道与掌子面前方溶洞安全距离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90-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5 溶洞内水压力对隧道与溶洞间安全距离的影响分析 | 第93-107页 |
·岩溶隧道突水突泥灾害的发生机理 | 第93-95页 |
·水压对隧道与溶洞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现状 | 第95-97页 |
·UDEC简介 | 第97页 |
·基于UDEC数值软件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97-104页 |
·计算模型 | 第97-99页 |
·试验方案及结果 | 第99-101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1-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7页 |
6 安全距离实例分析 | 第107-115页 |
·隧道与周围隐伏溶洞安全距离计算实例 | 第107-111页 |
·DK205+090-102区段 | 第107-108页 |
·DK205+130-138区段 | 第108页 |
·DK205+160-170区段 | 第108-109页 |
·DK205+190~200区段 | 第109-110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10-111页 |
·泄水支洞与掌子面前方溶洞安全距离计算实例 | 第111-115页 |
·云雾山隧道"526、617溶腔" | 第111-112页 |
·野三关隧道"602溶腔" | 第112-113页 |
·大支坪隧道"990溶腔" | 第113页 |
·马鹿箐隧道"978溶腔" | 第113-114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14-115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总结 | 第115-116页 |
·展望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1页 |
附录A | 第121-122页 |
附录B | 第122-123页 |
附录C | 第123-124页 |
附录D | 第124-125页 |
附录E | 第125-127页 |
作者简历 | 第127-13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