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一、绪论 | 第14-22页 |
| (一) 选题目的 | 第14-15页 |
| (二) 选题意义 | 第15-17页 |
| 1、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 2、现实意义 | 第16-17页 |
| (三) 研究背景 | 第17-20页 |
| 1、国外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 2、国内研究背景 | 第18-20页 |
| (四) 主要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20-21页 |
| 1、研究思路 | 第20页 |
| 2、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3、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五) 创新点 | 第21-22页 |
| 1、选题角度新 | 第21页 |
| 2、研究方法新 | 第21-22页 |
| 二、“宅”现象溯源 | 第22-26页 |
| (一) “宅”的起源和发展 | 第22-23页 |
| 1、“宅”在日本的起源 | 第22页 |
| 2、“宅”在中国的发展 | 第22-23页 |
| (二) 大学生“宅人”的内涵解析 | 第23-26页 |
| 1、基本内涵 | 第24页 |
| 2、定义解析 | 第24-26页 |
| 三、大学生“宅人”的生活特点与心理特点调查 | 第26-91页 |
| (一)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 1、研究对象与抽样方式 | 第26页 |
| 2、研究工具 | 第26-27页 |
| 3、施测 | 第27页 |
| 4、数据处理方法 | 第27-28页 |
| (二) 研究结果 | 第28-91页 |
| 1、研究对象的筛选与确定 | 第28-32页 |
| 2、大学生“宅人”的生活特点 | 第32-65页 |
| 3、大学生“宅人”的心理特点 | 第65-91页 |
| 四、大学生“宅人”的生活特点与心理特点探析 | 第91-113页 |
| (一) 大学生“宅人”的生活特点探析 | 第91-100页 |
| 1、大学生“宅人”的分布特点探析 | 第91-93页 |
| 2、大学生“宅人”的基本生活方式特点探析 | 第93-95页 |
| 3、大学生“宅人”的网络生活特点探析 | 第95-96页 |
| 4、对大学生“宅人”的认知和评价探析 | 第96-100页 |
| (二) 大学生“宅人”的心理特点探析 | 第100-111页 |
| 1、大学生“宅人”的人格特点探析 | 第100-103页 |
| 2、大学生“宅人”的时间管理特点探析 | 第103-106页 |
| 3、大学生“宅人”的心理健康特点探析 | 第106-109页 |
| 4、大学生“宅人”人格特征、时间管理倾向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探析 | 第109-111页 |
| (三)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111页 |
| (四) 未来研究可以拓展的领域 | 第111-113页 |
| 五、引导大学生“宅人”出宅的建议与对策 | 第113-122页 |
| (一) 个人层面的建议 | 第113-115页 |
| 1、完善自身人格 | 第113-114页 |
| 2、树立正确的时间管理观念 | 第114页 |
| 3、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 | 第114-115页 |
| 4、重视、加强现实生活中的沟通交流 | 第115页 |
| (二) 家庭层面的建议 | 第115-117页 |
| 1、注重发挥家长的作用 | 第116页 |
| 2、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 第116页 |
| 3、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 第116-117页 |
| (三) 学校层面的建议 | 第117-120页 |
| 1、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 第117-118页 |
| 2、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 第118页 |
| 3、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 第118-119页 |
| 4、丰富网络教育内容,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 第119-120页 |
| (四) 社会层面的建议 | 第120-122页 |
| 1、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 | 第120页 |
| 2、完善信仰教育 | 第120-122页 |
| 结论 | 第122-1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3-128页 |
| 附录1 | 第128-130页 |
| 附录2 | 第130-131页 |
| 附录3 | 第131-132页 |
| 附录4 | 第132-13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3-134页 |
| 致谢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