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6-18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历史 | 第19-26页 |
·高校学生社团的含义、特征 | 第19-20页 |
·国外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历史 | 第20-21页 |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历史 | 第21-26页 |
第三章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研究 | 第26-50页 |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 第26-28页 |
·高校社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重要补充 | 第26-27页 |
·通过学生社团,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 | 第27页 |
·必须加强高校社团建设,进一步增强学生社团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 第27-28页 |
·高校学生社团是开展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 第28-37页 |
·学生社团组织的自我教育功能是课堂教育的助推器 | 第29-30页 |
·学生社团是开展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 | 第30-35页 |
·学生社团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 第35-37页 |
·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 第37-47页 |
·校园文化的含义、特征与功能 | 第37-40页 |
·校园文化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40-42页 |
·学校发展与社团发展的关系 | 第42-43页 |
·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生活中的功能 | 第43-45页 |
·积极繁荣校园文化,大力推动学生社团的发展 | 第45-47页 |
·高校学生社团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 第47-50页 |
·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和发展历史 | 第47页 |
·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 第47-49页 |
·学生社团的教育功能是课堂教育的补充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的背景和原因 | 第50-60页 |
·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 | 第50-52页 |
·社团数量多 | 第50页 |
·社团类型广 | 第50-51页 |
·参与人数多 | 第51页 |
·社团活动丰富 | 第51页 |
·管理日益规范 | 第51-52页 |
·教育作用明显 | 第52页 |
·具有松散性和不稳定性的弊端 | 第52页 |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折射我国新时期社会变革和转型 | 第52-54页 |
·社会转型期的新环境 | 第53页 |
·学习知识的新需求 | 第53-54页 |
·学生社团发展的机遇 | 第54页 |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反映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 | 第54-56页 |
·高校扩招 | 第54-55页 |
·教学学分制改革 | 第55页 |
·双向选择的就业途径 | 第55-56页 |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凸现我国新时期大学生民主意识的增强 | 第56-57页 |
·增强大学生民主意识的重要意义 | 第56页 |
·培养大学生民主意识的重要途径 | 第56-57页 |
·以学生社团为平台,培养大学生的自治能力和民主意识 | 第57页 |
·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57-60页 |
·学生社团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 第58页 |
·社团活动经费、硬件设施有待改善 | 第58页 |
·社团自身组织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 | 第58-59页 |
·社团活动缺乏吸引力 | 第59页 |
·社团会员流失严重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引导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 第60-66页 |
·明确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定位和观念 | 第60-61页 |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平台 | 第60页 |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 第60-61页 |
·学社社团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 | 第61页 |
·改革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和领导方式 | 第61-63页 |
·转变观念,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 | 第61-62页 |
·善于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主观能动性 | 第62页 |
·科学管理,有效开展学生社团活动 | 第62-63页 |
·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体制和机制建设 | 第63-64页 |
·建立职责分明的多层管理体制 | 第63-64页 |
·建立高效的社团运行机制 | 第64页 |
·增加对高校学生社团的投入和保障 | 第64-66页 |
·加大经费的投入 | 第64页 |
·提供活动场地的保障 | 第64-65页 |
·配备指导老师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