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本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研究现状评价 | 第15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情感的价值判断功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 第18-26页 |
·情感的定义及其作为价值判断的功用 | 第18-20页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 第20-23页 |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 第21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 第21-22页 |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 第22页 |
·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 第22-23页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情感的关系 | 第23-25页 |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传统道德情感的关系 | 第23-24页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 | 第24页 |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成就的认同感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情感视域的缺失导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不足 | 第26-33页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情感视域的需要 | 第26-28页 |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 | 第28-30页 |
·对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指导作用未深刻领会 | 第28-29页 |
·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关性认识不足 | 第29页 |
·对如何将爱国情感转化为爱国行为缺乏清晰认识 | 第29页 |
·社会主义荣辱观认识和践行上存在知行脱节 | 第29-30页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所出现的不足之处 | 第30-31页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的单一性 | 第30页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持续性及长期性的不足 | 第30-31页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对知行合一重视不足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情感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想文化基础及理论支撑 | 第33-41页 |
·思想文化基础 | 第33-35页 |
·仁义、孝道、关爱等传统观点深入人心 | 第33-34页 |
·爱国主义情感的历史沿承 | 第34页 |
·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与追求 | 第34-35页 |
·理论支撑 | 第35-40页 |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产物的论述 | 第35-36页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文化情感理论的论述 | 第36-38页 |
·休谟关于情感是道德行为的本源理论 | 第38-39页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情感需要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情感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具体举措 | 第41-50页 |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 | 第41-43页 |
·理论层面重视基本道德情感的培养 | 第41-42页 |
·实践层面优化道德情感培育环境,促进道德情感的内化升华 | 第42-43页 |
·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 | 第43-47页 |
·理论层面高校人文社科教育注重情感引导 | 第44-45页 |
·实践层面利用先进载体及重大事件推进爱国主义教育 | 第45-47页 |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树立 | 第47-49页 |
·理论层面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 | 第47-48页 |
·实践层面重视榜样感化作用,依托校党团组织、学生社团开展活动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问卷调查 | 第55-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