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1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1-21页 |
| ·虚拟内疚的内涵 | 第11-12页 |
| ·内疚的内涵 | 第11页 |
| ·虚拟内疚的定义 | 第11-12页 |
| ·虚拟内疚与违规内疚的区别与联系 | 第12页 |
| ·虚拟内疚的发生机制 | 第12-14页 |
| ·移情因素 | 第13-14页 |
| ·认知因素 | 第14页 |
| ·虚拟内疚的机能 | 第14-15页 |
| ·虚拟内疚的类型 | 第15-17页 |
| ·关系内疚(relationship guilt) | 第15页 |
| ·责任内疚(responsibility guilt) | 第15-16页 |
| ·发展的内疚(developmental guilt) | 第16-17页 |
| ·幸存者内疚(survivor guilt) | 第17页 |
| ·虚拟内疚的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 ·以往研究 | 第17-18页 |
| ·内疚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 第18-19页 |
|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19-21页 |
| ·问题提出 | 第19-20页 |
|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 ·研究假设 | 第20页 |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2 大学生虚拟内疚问卷的编制 | 第21-35页 |
| ·开放式问卷调查及访谈研究 | 第21-25页 |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结果分析 | 第21-25页 |
| ·大学生虚拟内疚的理论构想 | 第25页 |
| ·问卷题项的编制 | 第25页 |
| ·大学生虚拟内疚预测问卷的编制 | 第25-30页 |
|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 ·研究工具 | 第25-26页 |
|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 ·数据处理 | 第26页 |
| ·结果分析 | 第26-30页 |
| ·大学生虚拟内疚正式问卷的形成 | 第30-35页 |
|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 ·研究工具 | 第30页 |
| ·研究对象 | 第30-31页 |
|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 ·结果分析 | 第31-35页 |
| 3 大学生虚拟内疚问卷的初步应用 | 第35-39页 |
|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 ·研究假设 | 第35页 |
|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 ·研究对象 | 第35页 |
| ·研究工具 | 第35页 |
| ·统计处理 | 第35-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 ·大学生虚拟内疚的总体特征分析 | 第36页 |
| ·大学生虚拟内疚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36-38页 |
| ·移情与大学生虚拟内疚的关系 | 第38-39页 |
| 4 总讨论 | 第39-45页 |
| ·关于大学生虚拟内疚问卷的编制 | 第39页 |
| ·关于大学生虚拟内疚问卷的初步应用 | 第39-43页 |
| ·大学生虚拟内疚的总体特征 | 第39-40页 |
| ·大学生虚拟内疚的性别差异 | 第40-41页 |
| ·大学生虚拟内疚的专业差异 | 第41页 |
| ·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 | 第41-42页 |
| ·大学生虚拟内疚的年级差异 | 第42页 |
| ·移情与大学生虚拟内疚的关系 | 第42-43页 |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43页 |
|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43页 |
| ·本研究对道德教育工作的启示 | 第43-45页 |
| ·在道德教育中应重视道德情感的作用 | 第43-44页 |
| ·利用虚拟内疚的德育功能开展道德教育 | 第44页 |
| ·帮助大学生积极地应对各种形式的内疚 | 第44-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 附录 | 第51-56页 |
| 附录1 开放式问卷 | 第51-52页 |
| 附录2 访谈提纲 | 第52-53页 |
| 附录3 问卷 | 第53-56页 |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