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本文相关概念 | 第14-18页 |
1.2.1 花岗岩球状风化物 | 第14-15页 |
1.2.2 孤石处理方法 | 第15-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8-21页 |
1.3.1 聚能装药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1.3.2 聚能装药侵彻靶体研究 | 第19-21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厦门岛孤石分布特征分析 | 第22-31页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2.2 孤石分布特性 | 第23-30页 |
2.2.1 孤石发育率 | 第23-26页 |
2.2.2 孤石竖向分布个数 | 第26页 |
2.2.3 孤石风化程度 | 第26-27页 |
2.2.4 孤石分布层位 | 第27页 |
2.2.5 孤石表现形式 | 第27-28页 |
2.2.6 孤石中心高程 | 第28-29页 |
2.2.7 孤石厚度 | 第29-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聚能装药作用原理 | 第31-45页 |
3.1 引言 | 第31-33页 |
3.2 聚能射流形成过程 | 第33-40页 |
3.2.1 射流形成定常理论 | 第33-37页 |
3.2.2 射流形成准定常理论 | 第37-40页 |
3.3 聚能射流侵彻过程 | 第40-44页 |
3.3.1 定常理想不可压缩流体侵彻理论 | 第41-42页 |
3.3.2 准定常理想不可压缩流体侵彻理论 | 第42-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聚能装药技术在孤石处理中的应用 | 第45-52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聚能装药爆破孤石施工方法 | 第45-46页 |
4.3 爆破试验方案 | 第46-47页 |
4.4 爆破效果分析 | 第47-51页 |
4.4.1 取芯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4.4.2 药量对比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聚能装药破碎岩石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52-67页 |
5.1 引言 | 第52页 |
5.2 ANSYS/LS-DYNA数值方法介绍 | 第52-57页 |
5.2.1 求解步骤 | 第52-53页 |
5.2.2 计算方法 | 第53-54页 |
5.2.3 材料模型 | 第54-57页 |
5.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7-59页 |
5.4 聚能射流特性分析 | 第59-65页 |
5.5 聚能装药侵彻岩石过程分析 | 第65-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基于正交试验法的装药结构数值模拟研究 | 第67-82页 |
6.1 引言 | 第67页 |
6.2 数值模拟正交试验设计 | 第67-73页 |
6.2.1 试验目的及试验指标 | 第68页 |
6.2.2 聚能装药侵彻岩石影响因素 | 第68-70页 |
6.2.3 试验方案 | 第70-73页 |
6.3 正交试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73-79页 |
6.3.1 基于最大侵彻深度单指标分析 | 第74-76页 |
6.3.2 基于裂纹数量单指标分析 | 第76-79页 |
6.4 基于优化后结构参数的破岩效果分析 | 第79-80页 |
6.4.1 炸药性质对聚能装药破碎岩石效果的影响 | 第79-80页 |
6.4.2 岩石风化程度对聚能装药破碎岩石效果的影响 | 第8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7.1 结论 | 第82-83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