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常用外国语论文--英语论文--语文教学论文--教学法论文

三语环境下非外语专业蒙古族大学生英语有效学习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导论第10-34页
    一、选题意义第11-13页
        (一) 选题缘起第11-12页
        (二) 研究价值第12-13页
    二、理论依据第13-18页
        (一) 学习理论第13-15页
        (二) 语言学理论第15-17页
        (三) 有效教学理论与有效学习理论第17-18页
    三、研究现状第18-30页
        (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综述第18-22页
        (二) 第三语言习得研究综述第22-27页
        (三) 蒙古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研究综述第27-30页
    四、概念界定第30页
        (一) 蒙古族大学生第30页
        (二) 大学公共英语第30页
        (三) “三语”联系的有效学习第30页
        (四) “三语”文化环境第30页
    五、研究思路第30-32页
        (一) 学习现状分析第31页
        (二) 学习障碍分析第31页
        (三) 学习优势分析第31-32页
        (四) 达成有效学习的对策第32页
    六、研究方法第32-33页
        (一) 文献研究法第32页
        (二) 个案分析法第32页
        (三) 对比分析法第32-33页
        (四) 调查研究法第33页
    七、创新与不足第33-34页
        (一) 创新之处第33页
        (二) 不足之处第33-34页
第一章 非外语专业蒙古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第34-54页
    一、入学英语成绩分析第34-37页
        (一) 高考英语成绩分析第34-35页
        (二) 英语分级成绩分析第35-37页
    二、教师与教材分析第37-41页
        (一) 教师配备情况第37-38页
        (二) 教材使用情况第38-41页
    三、英语学习效果分析第41-54页
        (一) 大学英语教学要求第41-48页
        (二) 英语学习一般情况调查第48-49页
        (三) 英语学习效果分析第49-54页
第二章 非外语专业蒙古族大学生英语学习内外在影响因素第54-84页
    一、学生者内部因素第54-77页
        (一) 学习观念偏差第54-59页
        (二) 学习动机功利性第59-66页
        (三) 学习策略欠缺第66-67页
        (四) 知识体系单一第67-68页
        (五) 语言输出能力不强第68-73页
        (六) 母语负迁移第73-77页
    二、学习者外部因素第77-84页
        (一) 学生主体缺位第77-79页
        (二) “三语”教学方式割裂第79页
        (三) 教材中民族文化“失语”第79-80页
        (四) “三语”师资队伍建设薄弱第80-81页
        (五) 人才培养质量滑坡第81页
        (六) 汉语言环境强势干扰第81-84页
第三章 非外语专业蒙古族大学生英语学习有效性的实质第84-98页
    一、基于语言学视角下的“三语”内在联系第84-91页
        (一) 读音之间的比较第85-86页
        (二) 语法之间的比较第86-89页
        (三) 词汇之间的比较第89-91页
    二、基于文化学视角下的“三语”文化环境第91-98页
        (一)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第91-92页
        (二) 文化环境对三语教学的正向影响第92-98页
第四章 非外语专业蒙古族大学生英语有效学习的生成路径第98-118页
    一、英语学习的有效性策略第98-106页
        (一) 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第98-99页
        (二) 培养有效的学习能力第99-101页
        (三) 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第101-106页
    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第106-109页
        (一) 有效教师的素养第106-107页
        (二) 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第107页
        (三) 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第107-109页
    三、建立有效“三语”教学体系第109-116页
        (一) 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第109页
        (二) 开发校本“三语”教材第109-111页
        (三) 设置科学完善的“三语”教学科目第111-115页
        (四)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第115-116页
    四、培养“三语”师资队伍第116-118页
        (一) 多方面加大政策扶持第116页
        (二) 多渠道培养“三语”教师第116页
        (三) 多维度培养“三语”教师第116-118页
结论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0页
附录第130-142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42-143页
致谢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X招标代理企业员工组织文化认同研究
下一篇:中国游客赴泰国旅游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