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粮食加工工业论文--其他食品制造论文

乙烯、多胺对杏鲍菇采后衰老的调控及PeSAMDC基因初探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1页
    1.1 杏鲍菇概述第15页
    1.2 杏鲍菇采后生理生化变化第15-17页
        1.2.1 形态特征第15页
        1.2.2 呼吸作用第15-16页
        1.2.3 蒸腾作用第16页
        1.2.4 褐变第16页
        1.2.5 营养物质的代谢与转化第16-17页
    1.3 多胺与植物成熟衰老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1.3.1 调节生物大分子的合成及作用第17页
        1.3.2 调节自由基清除能力第17页
        1.3.3 调节乙烯生物合成第17-18页
    1.4 食用菌遗传转化研究进展第18-19页
    1.5 SAMDC研究进展第19-20页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0页
    1.7 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外源乙烯对采后杏鲍菇内源乙烯释放和衰老进程的影响第21-35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1-25页
        2.1.1 实验材料及处理第21-22页
        2.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第22页
        2.1.3 主要缓冲液的配制第22页
        2.1.4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22-24页
        2.1.5 数据统计第24-25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5-32页
        2.2.1 采后贮藏时期杏鲍菇子实体的乙烯释放规律第25页
        2.2.2 外源乙烯处理对杏鲍菇子实体内源乙烯的诱导第25-26页
        2.2.3 外源乙烯处理对杏鲍菇子实体褐变相关指标的影响第26-27页
        2.2.4 外源乙烯处理对杏鲍菇子实体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的影响第27-28页
        2.2.5 外源乙烯处理对杏鲍菇子实体抗氧化酶活的影响第28-29页
        2.2.6 外源乙烯处理对杏鲍菇子实体DPPH自由基清除率、TAC、抗氧化物质(总酚、类黄酮)含量的影响第29-32页
        2.2.7 外源乙烯处理对杏鲍菇子实体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第32页
    2.3 讨论第32-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三章 外源多胺预处理对杏鲍菇内源多胺及乙烯的诱导分析第35-46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6-38页
        3.1.1 实验材料的培养及最适外源多胺浓度的筛选第36页
        3.1.2 外源多胺处理第36页
        3.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第36页
        3.1.4 主要溶液的配制第36页
        3.1.5 测定指标及方法第36-38页
        3.1.6 数据处理第38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8-44页
        3.2.1 最适外源多胺浓度筛选第38-39页
        3.2.2 外源多胺处理对杏鲍菇子实体内源乙烯的诱导第39-40页
        3.2.3 外源多胺处理对杏鲍菇子实体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第40-41页
        3.2.4 外源多胺处理对杏鲍菇子实体SAM的影响第41-42页
        3.2.5 外源多胺处理对杏鲍菇子实体SAMDC活性的影响第42页
        3.2.6 外源多胺处理对杏鲍菇子实体乙烯释放量和内源多胺含量消长关系的影响第42-43页
        3.2.7 外源多胺处理对杏鲍菇子实体MDA含量、细胞膜相对透性及活性氧水平的影响第43-44页
    3.3 讨论第44-45页
    3.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杏鲍菇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第46-57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6-48页
        4.1.1 供试菌株与质粒第46页
        4.1.2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第46-47页
        4.1.3 主要仪器设备第47页
        4.1.4 培养基的配制第47页
        4.1.5 主要溶液的配制第47-48页
    4.2 实验方法第48-50页
        4.2.1 原生质体的制备第48页
        4.2.2 酶解液浓度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第48页
        4.2.3 酶组合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第48页
        4.2.4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第48页
        4.2.5 再生培养基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第48页
        4.2.6 杏鲍菇菌株对hph的抗性实验第48-49页
        4.2.7 PEG/CaCl2介导杏鲍菇原生质体转化第49页
        4.2.8 拟转化子的转接和筛选第49页
        4.2.9 PCR鉴定拟转化子第49-50页
        4.2.10 拟转化子荧光定量PCR分析第50页
        4.2.11 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第50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0-55页
        4.3.1 原生质体的制备第50-51页
        4.3.2 酶解液浓度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第51页
        4.3.3 酶组合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第51-52页
        4.3.4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第52页
        4.3.5 再生培养基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第52-53页
        4.3.6 杏鲍菇hph抗性测定第53页
        4.3.7 hph抗性转化子的筛选第53-54页
        4.3.8 拟转化子的PCR鉴定第54页
        4.3.9 拟转化子荧光定量PCR分析第54-55页
        4.3.10 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第55页
    4.4 讨论第55-56页
    4.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杏鲍菇PeSAMDC基因的克隆及过表达载体构建与转化第57-67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7-58页
        5.1.1 供试菌株及质粒第57页
        5.1.2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第57页
        5.1.3 主要仪器设备第57页
        5.1.4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第57页
        5.1.5 主要溶液的配制第57-58页
    5.2 实验方法第58-61页
        5.2.1 杏鲍菇PeSAMDC基因的克隆第58页
        5.2.2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8页
        5.2.3 过表达载体pYf11-hph-PeSAMDC的构建第58-60页
        5.2.4 PeSAMDC过表达转化子的筛选和鉴定第60-61页
        5.2.5 出菇试验第61页
    5.3 结果分析第61-65页
        5.3.1 PeSAMDC基因的克隆第61-62页
        5.3.2 PeSAMDC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2-63页
        5.3.3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酶切鉴定第63页
        5.3.4 拟转化子菌株的hph抗性验证第63页
        5.3.5 拟转化子菌株的PCR检测第63-64页
        5.3.6 转化子的荧光定量PCR分析第64-65页
        5.3.7 转化子出菇第65页
    5.4 讨论第65页
    5.5 本章小结第65-67页
全文结论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6页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第76-77页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第77-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元末明初流人文学考论--以临濠、云南等地为中心
下一篇:《诗经·大武》研究